前些天要回学校上课,因为怕路上地铁挤,索性晚上9点才出发去学校,虽然出发的晚,但是却让我坐到了一个靠窗的座位。
这条上海的16号地铁线全程都在地面上,拥挤时和市区的地铁一样,人群不拥挤时,坐着这条地铁总让我有坐着火车的错觉。白天,窗外是田野水田和一户户的人家,视野开阔,一眼可以望好远,依稀也可以看到很高的楼。
晚上,大多数的地方是一片漆黑,点点星火点缀其中,这就更有坐火车的感觉了,就像你在途中,正在去往一个遥远的地方,而我喜欢夜晚在途中的感觉。
每个人总是会在某些特定的环境下去认识自己,认识世界,去深切感受“孤寂但绝不孤独”的感觉。而对我来说,这个特定的环境很多情况下是独自一人在途中。这个途可能是跨越着五千里,辗转用时三天的旅途,也可能只是从市区到学校用时一个半小时的路途。
很多人都说“人要经常去旅行,去认识自己”,以我看,旅行不是目的,目的是让人们拥有“在途中”这样一段经历。正是因为在途中的所看所思,才让我们认识自己。这样的“在途中”一定是视野开阔的,是内心安静的,是用心去看去想的。我最爱夜晚在途中的感觉,视野被黑夜阻碍,心却能随着跳动的灯火看向你所经历的和你所想象的一切。
从小到大常常有一个人独自乘着车行走在茫茫夜色中的经历,这种体验每一次对于我来说都是特别的。每当这时我总是会朝着窗外的茫茫夜色中望去,看到的亦看不到的灯光在黑夜中闪烁着,明亮着,这种感觉很特别,总能让我静静的思考这些什么。
每当这时如果包里有纸笔,我必将拿出来记录一些想法,或只是只言片语,也必将是深刻的,内心有满满充盈的感觉。
“月”是“途中”的美景。在夜晚乘车奔行在莽莽大地上,我最想要的是月亮的相伴。读唐诗宋词的我们对“月”这个意象是再熟悉不过的了,伤感、欣喜、思考皆可用“月”表达。
月与旅途是分不开的,古人行走南北多走水路,“江”与“月”便变成了诗人“在途中”不可不吟之物。有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的壮阔;有柳永《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伤感;更有张九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旷远,这几首诗词都是我特别喜欢的。
在现代生活中,地面交通是我们主要交通方式,现在我们虽不能像古人一样衣袖飞扬立于船头,看汤汤江水在月色之下泛起粼粼水波,顺流而下。但我们可以透过透明的玻璃看月色下的苍茫大地在疾驰的列车下不断后退,就像是时间与空间在眼前的变化,头顶的月亮却没有变,亦如那千百年前挥洒的月光。
“在途中”不仅仅只是常常让我想起在时间的巨轮下变化的世界,更多情况下会让我在黑暗中那闪烁的光亮中思考,思考以前走过的路和以后将要走的路。“在途中”思考就像是你随着列车的移动跨越了时间和空间,这种感觉很妙。
“在途中”关掉手机,关掉音乐,关掉视频,让自己的心随着奔驰的交通工具一起飞扬,看看眼前飘过的风景,想想天地苍茫中渺小的我们,这不失为一种反思与叩问。
“在途中”请给我辽阔的视野,无论是白天还是黑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