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戒学堂IP营第二阶段打卡,73/90天,1687/120976】
文/墨无声清
如果问我21世纪最伤人的物种是什么,我会选“工具人”。
当别人问:你活着的意义是什么?
他答: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地成为工具。
就连养猫时都有个“别致”的官职叫铲屎官,工具人实锤。但他与其它工具人依然有着质的差别——他是为了爱和孤独。
是什么让工作中的我们沦为工具人呢?
今日节选内容就是在回答很多员工沦为工具人的原因以及如今很多年轻人看似轻易离职背后的原因。
【书摘】
如果一个人深陷于日常琐事,变成“工具人”,就很难感受到工作的意义。
员工之所以有这种想法(自己的工作不重要,有我没我都一样),大概率是因为领导没有给他看过大局。
【分析】
当一个人被琐碎缠身时,他的全部注意力就很容易被过于细琐的细节与过程占据,过于消耗注意力的结果就是使他变成一个是会听从指令、不会思考的工具人。
没有人为他指引方向,他也不知道大局在哪里,更多的领导在强调听话照做。习惯之后,他就不会去思考工作的意义,不懂得站在全局上看公司的发展方向,找自己的位置与上升空间等等。
他只会按部就班,形成一个恶性循环。找不到意义感,就找不到持续的动力,失去动力,人也就停止行动了。
【案例】
之前有过一段工作经历,没有做多久就离职了。其实在一个办公室工作的小伙伴之间关系比较简单,也没有过矛盾。部门经理人也很好,为了指导与帮助我还一起加班,一直让我心怀感激。
只是,我在那份工作中找不到意义感和价值感。
每日的工作非常细琐,我摸索它的位置大概定位在螺丝钉。可是螺丝钉也很重要呀,但它细琐的本身并没有让我感觉到重要性,尤其是在跟另一组他城市团队的人沟通时。
明明都是为了一个金主爸爸协作,居然还有等级之分?后来才知道,他们也算金主爸爸,我这是在和一组小金主爸爸为另一组共同的大金主爸爸而服务。
搞清楚人物关系和位置我倒是很快就释怀了,就只把它当做本分,再也不会像之前那样天真地把对方当成是自己的团队去多管闲事了,自然也就没有其它问题。
只是心里也犯嘀咕,一直这样会有怎样的成长呢?之后往哪个方向上升呢?平常安排的项目也是单方说了算,尽管反映了情况也并没有反馈……心里特别没底。
只知道工资是稳定且秘密的,活是琐碎的以及加班看命。如果没有之前的一场误会,连人物关系都搞不清楚。从来没有培训过,一丝都没有的那种,全程都是“自学成才”自己摸索。虽然我一直都挺习惯自己摸索,但心里还是会有失望,毕竟是冲着精英目标走的。
我们总的项目大概是由经理分给组长,然后组长分给组员,连利用率都算得好好的。所以在离职之前,我提前报告了想法也整理好资料,积极配合交接工作,培训新人。我自己那会也只是个新人而已。
刚接触的项目,依然由我自己摸索整理成guideline,我顺便多做了一步,将之前甲方给到的方案转译成实操性更强的图文。经理有留我,但我走得坚决,这不是我想待的环境和团队。
离职后正好是国庆,但在之前赶上了他城组的群讨论:周报是做一份双周报还是两份单周报。经理、组长、新老项目负责人都在,半个多小时了都没人回复。新人怕说错话,向我求助,综合考量后我和对方协调出了方案。终于在对方愉快接受后,其他人才出来附和一声。
从大方向与大局到小团队与个人,割裂性都很强。不说利他了,即使是为了共同的金主爸爸,也还是“利用率”的标准,根本没有团队协作性。即使是螺丝钉,团队拧紧了也是中坚力量。但连愿意主动出来担责的人都没有,就不是螺丝钉三个字可以盖过的了。
其实,大多数普通员工也渴望自己能站在大局上看自己,看世界。他们并非贪图安逸,更多的安逸背后只是寻找不到自己的价值而已。当有人有地方能给他舞台与方向,引领他前进,更多的人是愿意行动的。
带人的社会性属性中,人是愿意为了群体的共同利益去奉献的。前提是,他们的一言一行有价值,被看到,被鼓励。
【行动】
1.主动去寻找甚至创造适合自己的更开放的环境,像针对性地加入某社群,就是在给自己营造一个新的更精准触达的环境,至少可以开阔眼界的环境。
2.拒绝成为工具人,不断给自己正在做的工作、正在做的事情寻找意义,有意义才值得去做。
3.继续多读书,多积累,刷新认知。当一个人的认知能力提升了,他的行动会为了匹配他的认知而往上走一个台阶,也会因此遇到该遇到的想遇到的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