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俗话说: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
近来终于有些体会其中深意:
顶层设计最重要。
或者说:
当你想要得到或做到什么时,应首先在脑海中绘制“成功画面”,绘制得越详细越好;如果暂时无法做到详细,也一定要清晰绘制出能想出的框架。
02
比如做为一名不知何时才能毕业的苦哈哈博士生,最大的心愿是:
“神呐,请帮我穿越时空,提前看几眼未来通过审核答辩的博士论文到底长什么样吧!哪怕只叫翻翻目录也好呀!”
以前一边发愿一边diss自己简直是无能又妄想,但近期冷静审视这个心愿,觉得一来它依然是发自心底的呼唤,二来继续细化后发现它还是蛮有建设性指导价值滴~
为什么我最想看到论文目录呢?因为目录通过写作框架展示了研究思维的顶层设计结构,相当提纲挈领,若有了它,逐一章节展开填充即可。
03
那么,难道是要凭空先列出目录吗?
的确得要先列出目录,但不是凭空。
之前总觉得,我的研究是文史类的,不像理工科方法论乃至论文写作框架都是现成的,是以研究者本人为研究工具的感性式探究(有啥能耐就写成啥样)。
但现在不这么认为了:
写论文不是更不能是意识流,人家可是专业学术写作呐!必须得在自己所处专业的既有研究范式及语境中进行表达。哪怕想要冲破既定范式、建立新的话语权,又所谓一切创新都得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嘛~
最简单的做法,便是去多多阅读已发表博士论文的目录,博士研究千千万,总有一款最值得借鉴。
想到这一层后,恍然意识到阅读时的核心关注都跟着发生明显变化:
以往主要以自己研究方向为线索、以相关度为标准撒开了去文献、然后关注具体阐述内容;
而现在更换思路,虽然仍以自己研究方向为主线,但文献选取及阅读的视角转向其写作大纲及表述层级。
想到要将身份定位为“庖丁”,终于更清晰地知晓下一步该从何处下刀、怎样一层层“解牛”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