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为之不厌,悔人不倦

为之不厌,悔人不倦

作者: 小喜虫 | 来源:发表于2017-10-15 20:20 被阅读0次

    学《论语》第十一天

        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杨伯峻译:孔子说道:“讲到圣和仁,我怎么敢当?不过是学习和工作总不厌倦,教导别人总不疲劳,就是如此如此罢了。”

          《论语》述而篇主要涉及孔子的教育思想以及他对仁的进一步阐述,还有孔子的自我鉴定。

            先来看孔子的教育思想。一是学费低,只要用十条干肉作为见面礼就可以拜他为师,“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二教学态度是”诲人不倦”,对弟子无所隐瞒,“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三教学方法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四教学内容是文,行,忠,信。即历代文献(对文献,他是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社会生活的实践,对待别人的忠心,人际交往的信实。除此之外,孔子还强调“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再看仁的思想。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从这里看,道与德是更抽象的概念,而仁处于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中观层面。孔子一方面强调人进行道德修养的主观能动性,需要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才能成仁,另一方面又谦虚地认为自己只不过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还难以称仁。 孔子大力提倡“仁德”、“礼治”等道德观念,很少谈论怪异、暴力、变乱、鬼神,“敬鬼神而远之”。

          仁与不仁,其基础在于好学不好学,而学又不能停留在口头上,重在能行。孔子说“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他不仅这样说的,更是这样作做的。他慎言谨行,视富贵为浮云,自强不息,光明磊落,能升能隐,自我鉴定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由内而外,弟子形容他的容貌举止是“闻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为之不厌,悔人不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nocu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