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为之不厌,悔人不倦

为之不厌,悔人不倦

作者: 小喜虫 | 来源:发表于2017-10-15 20:20 被阅读0次

学《论语》第十一天

    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杨伯峻译:孔子说道:“讲到圣和仁,我怎么敢当?不过是学习和工作总不厌倦,教导别人总不疲劳,就是如此如此罢了。”

      《论语》述而篇主要涉及孔子的教育思想以及他对仁的进一步阐述,还有孔子的自我鉴定。

        先来看孔子的教育思想。一是学费低,只要用十条干肉作为见面礼就可以拜他为师,“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二教学态度是”诲人不倦”,对弟子无所隐瞒,“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三教学方法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四教学内容是文,行,忠,信。即历代文献(对文献,他是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社会生活的实践,对待别人的忠心,人际交往的信实。除此之外,孔子还强调“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再看仁的思想。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从这里看,道与德是更抽象的概念,而仁处于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中观层面。孔子一方面强调人进行道德修养的主观能动性,需要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才能成仁,另一方面又谦虚地认为自己只不过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还难以称仁。 孔子大力提倡“仁德”、“礼治”等道德观念,很少谈论怪异、暴力、变乱、鬼神,“敬鬼神而远之”。

      仁与不仁,其基础在于好学不好学,而学又不能停留在口头上,重在能行。孔子说“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他不仅这样说的,更是这样作做的。他慎言谨行,视富贵为浮云,自强不息,光明磊落,能升能隐,自我鉴定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由内而外,弟子形容他的容貌举止是“闻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相关文章

  • 为之不厌,悔人不倦

    学《论语》第十一天 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杨伯峻译:孔子说道:...

  • 《论语》学习心得-述而篇第二则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悔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哈皮波白话试译: 孔子讲:“默默的将(古代文献)背诵在心上,...

  • 为之不厌,诲人不倦

    7.34 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

  • 为之不厌,诲人不倦

    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孔子说:“如...

  • 新郑大枣赋:书法【邓安志】

    新郑大枣赋 作者:张飞曾 原文: 枣为百果之王,礼仪之邦,宴宾客之上品,供日月之辉煌;生不厌地域之贫瘠,老不厌做物...

  • 新郑大枣赋

    原文: 枣为百果之王,礼仪之邦,宴宾客之上品,供日月之辉煌;生不厌地域之贫瘠,老不厌做物件而弘光。工可雕塑朱玉美器...

  • 双关--读钱钟书《管锥编》一一一、2023-01-27

    先生笺《老子》七二章“夫唯不厌,是以不厌”句,指出利用厌字一字双关多意,涉笔成趣,以文为戏,为文人之惯用伎...

  • 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

    7.32 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 孔子跟别人一块儿唱歌,如果发现别人唱的特别好,就一定要求人家...

  • 【爱心小岛·以文会友】‖ 与人为善,取人为善

    文/高沐子 为之不厌,即取人为善也;诲人不倦,即与人为善也。 ...

  • 韩非子--第36篇 难一

    原文 一 晋文公将与楚人战,召舅犯问之,曰:“吾将与楚人战,彼众我寡,为之奈何?”舅犯曰:“臣闻之,繁礼君子,不厌...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为之不厌,悔人不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nocu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