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0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译意:
孔子说:“仁难道离我们很遥远吗?我想要为仁行善,那么仁德就自然而然的到了。”
仁是孔子儒家思想的核心,也被孔子视为学问及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论语里对不同人的讲解,孔子解释了仁的不同方面。这里孔子是说仁是一种本能,一种天性,是一种道德的自觉体现。这是内在的品德,表现为对他人仁爱、一视同仁。
被孔子称为求仁得仁的伯夷叔齐,还有弟子中被孔子明确称仁的,也只有他最器重的颜回达到了这个标准。重要的还是在于生活中的点滴,与生命的时时刻刻,都有这种意识与体验,都具有一贯性,而不是一时性。宋·朱熹注解说“仁者,心之德,非在外也。放而不求,故有以为远者;反而求之,则即此而在矣,夫岂远哉?”仁德,在内不在外。自己心里有良知,凭着良心去做,那仁自然就来了,哪有去远处找仁德的呢?心里有,行动里自然带出来。
同那句”一个人做点好事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一样。离我们的生活并不遥远,与生同在,却依然需要不懈的努力,自己要有那种积极的主观能动性,才会达到仁德的境界。只不过是大家不知道如何到达这种看似虚无缥缈的境界 ,这种词吧,玄幻又具体,具体是每个人身边都有心怀仁义之人,每个人心中都有善念,每个人都会有心怀关爱慈善的时候,但你要把它具体描绘出来,却又觉得很玄乎的一个概念。
这也代表着仁的双重性,一方面它表现为非常宏大的广远,看圣人把它抬着这么高就可以明白,高洁的德行总是令人们仰视之。另一方面它又是很细微很具体的琐碎小事,可以表现为给人安慰的一个微笑,赠人玫瑰手留余香的温暖的传递,冬日里一杯暖暖的开水,只要我们心存善念,其实它是无处不在的。
程颐说:“为仁由己,欲之则至,何远之有?”如果由己不很清晰明白,那么也可以借取参照的方式,对周围自己欣赏的或者认为成功的人士,不一定是特定的一个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每个人身上都有我们所能学习到的特性。借鉴他们的行为方式,来学习体悟,化而为自己的行为习惯与模式,其实也是一种蛮不错的学习方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