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述而篇》第三十章: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解析:
孔子说:“仁德难道离我们很远吗?只要自己愿意实行仁,仁就可以达到。”
"仁"本来是指人与人之间彼此友善相待的状态。到了孔子所在的时代,孔子提出把各种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于是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它包括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等所有的美好修养,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础,也是“仁”学思想体系的基本支柱之一。
因为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仁”在古代便成为了一个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也对后世的道德观产生很大的影响。华夏文明两千多年以来的对世人操守的要求也因此而奠定。
“仁”在孔子的观念里有多重要呢?之前在读《传习录》时,我为了更好的理解王阳明对《论语》中一下篇章的引用和解析特地翻过一些,其中在《论语·卫灵公》这一篇中有两段话特别让人难以忘记。
子曰:“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孔子说:“民众对于“仁”的需要,超过了对水火的需要。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孔子说:“志士仁人,不会为了求生损害仁,却能牺牲生命去成就仁。”
看完这两句话,或许你也能明白“仁”在孔子心目中的地位有多高了吧!不仅超越了生活必需品,更加超过了生命。
我们再回头看看“仁”所包含的那些要求: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翻开历史,如果谁能将这里面的任何一项能够做得足够好,就已经是名留青史了,更何况是全部做到。因此“仁”被当作衡量一个人能不能成为“君子”的标准,也算得上是一个非常高的标准。
做好人难吗?不难,难得是一辈子做好人。因为人的天性里本身就会有很多的惰性,贪痴嗔怼怨恨,骄傲自私,面对世间种种的诱惑引发的欲望,任意一项的行差踏错都能将一个人的道德操守尽毁,因此做一次好人不能称为“君子”,要时时刻刻都能够严于律己才能成为君子。
于是“君子”成了世上的稀有之人,因为能够符合“仁”的要求的人实在太少了,想成“仁”也真的太难了。
相信这一章也是在别人对孔子提出质疑,世间能符合“仁”的要求的人能有几个呢?这是在是太难做到了。
我们一项一项来看,孝顺父母很难吗?你会怎么说呢?父母是必须要孝顺的对吗?友爱兄弟姐妹难吗?只要你愿意多包容不计较,你是可以做到的。忠诚于家人,忠诚于集体,忠诚于国家,这个难吗?正常的情况下也不难。我曾经因为各种原因问过很多人,做到信任,道义,礼节,清廉,廉耻心,亲善,仁爱,和蔼,公平,这些难吗?他们都会说只要前提条件是我认可的,我是可以做到的。
我也因此得到了一个结论:做好人还是做坏人,其实并不是完全由什么品质,学历,教养这些决定的,更多的是一个选择,一个人内心的选择。
我看过很多犯罪记录篇,那些最后被关进监狱中接受刑罚的人在被问到,
“你当初在选择犯罪的时候知不知道那样是不对的。”回答都是:“知道!”
“既然知道是不对的,为什么还是做了?”
“内心抵挡不住诱惑,心中存在着侥幸,最后还是选择了犯罪。”
人的一生从有自我意识开始,每天都在做选择。好与坏,是与非,做与不做。
不管利益如何驱使,不管欲望如何诱惑,但是人们心中的良知始终是有的,即便是十恶不赦的恶人,他们心中的是非观都是很清晰的!
将这个观点融入生活,这些场景是否在你的生活中经常出现呢?
工作时间刷朋友圈,玩游戏,逛淘宝,甚至迟到早退翘班干私事,是对的吗?你肯定知道是不对的,但是如果没有人管你,你会保证自己绝对不在上班时间干这些事吗?可以的,只要你选择自律,即使没有人管你,你一样可以做到工作认真,没有杂念。
下班后不回家陪父母,不回家帮忙做家务,不回家管孩子的学习,是对的吗?你肯定知道是不对的,但是因为有人叫你一起出去喝酒,打牌,玩游戏,想起这些自由享乐,你即使知道不对你还是会去不是吗?但是,你可以选择回家吗?可以的,只要你真的想回家,你是可以找理由推掉的。
别人在看书学习,你在吃喝玩乐,别人在用功努力,你在安逸享受,别人在拼命工作,你在得过且过,你觉得好吗?你也会觉得不好,可是能舒服一点为什么要那么辛苦呢?于是你还是选择继续留在舒适圈。你可以选择像别人一样努力吗?可以的,只要你拿起书,行动起来,专注进去,你也是可以的。
其实怎么做,做什么真的都是一种选择。一切都只是看你的内心意愿,包括做一个好人,做一个君子,只要你愿意成为那样的人,你就会选择接受那样的标准,甚至高于那个标准。
文章属于个人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