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和娃们申请了一段时间,关在书房里书写,沉淀和感受这段时间里内心的声音。随着一个个声音被敲打在键盘上,被自己看见,心开始变得安静。
就在这时,隔着书房的门,远远地听到了一阵妹妹的哭声。此刻安静的心,觉察着一切的发生。如果是往常,我会带着被打断的烦躁的心,长叹一口气赶过去。这一次我对自己说:不要着急,哭和说话是一样的,都是在表达。知道她要说什么就好。那么这个哭是向谁表达呢?对,不一定是我,我也不一定想当然就赶过去。再等等看吧。
慢慢地,哭声离我越来越近。再一会儿,书房门的把手动了一下。接着门被推开了一点,最后完全打开了。好吧,原来这个哭声很想要被我听见。此刻不能再当“冷漠”的老妈了。
我招招手,微笑着让妹妹过来,坐到我的腿上,一边擦她脸上的眼泪,一边问她发生了什么事情。她仍旧哼哼着,但是也努力让自己的声音被我听见。原来是乐高被压坏了,正在修的时候,被哥哥抢走了。此刻的我清楚地意识到,故事只讲了一半,哥哥为什么拿走妹妹手里的玩具,那是另一半我不了解的,那个“抢”背后的脉络故事。后现代说要保持既相信又怀疑的态度。我相信妹妹讲的都是真的,但是我怀疑还有没机会听到的部分。我要对这个部分好奇,是真正的好奇。
但之前的我听到这里就以为知道了全部。我很有可能就认为他们又在因为旧矛盾重复上演,内心烦躁的火一下子蹭起来。然后我会用斥责的声音喊哥哥过来,问他怎么回事。那么这时候的哥哥就不会简单地以为是回答问题而乖乖配合。他会从我的语气中感受到我认定他要为这件事负责,那么内心的委屈和不认同会为他竖起防御的屏障,任凭我问什么都不想要多说,或者说了,他也会因为这个气呼呼的态度,而让我忍不住数落几句。
是的,我的语气决定了谈话的氛围,那不单纯是我问了什么,而是我带着什么样的预设去问。“怎么回事?”去问事情的来龙去脉,单看文字,做妈妈的我没有错,我很明事理。那么孩子如果不好好配合,那就是孩子的责任,他们需要被教育,需要被训斥。但是同样一句话,是有很多样的语气可以表达。而我们内在的想法和感受决定了最后出来的是什么语气。所以在这些地方,还有一些责任仍然需要我们作为对话的发起者,自己要认回来的。
此刻的我喊哥哥过来,语气是轻快的。哥哥应声过来了(之前估计是怕我凶,不敢出现)。他也不同于以往气呼呼地要证明自己什么的语气,而是很配合地说他们在收拾玩具,妹妹停下来了,他就把玩具拿走收拾起来。那个“抢”是他以为妹妹不想收拾的不满。
哈哈,原来是这么回事!站在任何一个角度来说,没有一个人是错的。每一个人在那一刻都在做自己觉得重要的事情。那么两个人在一起,就有两个想法,要怎么合作对彼此会是更愉快的呢?这是一个学习的机会,需要停下来好好思考的事情。
我把原委又和他们重复了一遍,然后把这个难题抛出了:在一起收拾玩具的时候,如果妹妹有一些事情要先做,停下来了,没有跟上,而哥哥速度比较快。这件事要怎么安排,才会更公平?
这是一个不容易回答的问题。我也赶紧贡献了自己的一个想法。我说:要不事先把玩具分类,哥哥做完自己的就可以结束。妹妹迟一点,慢一点,但也负责自己的部分。待会儿妈妈过来看到没有收拾好,就知道要找谁了。虽然我提供了自己的想法,但是我不把这个作为一个唯一的答案。因为这是我的,是我的经验里容易想到并做到的办法,但这不是他们的。他们有自己经验里长出来的部分。我邀请他们谈谈,他们觉得怎么比较好。
妹妹说她搭好了就会收拾。我追问:“可是哥哥会比较着急。”让她继续去思考。哥哥说:“谁搬过来的玩具就谁收拾。但是……好像玩具都是我搬的。”“是呀,这样都让你来做,太辛苦了。而且妹妹也有玩。”我赶紧补充。帮助他们让方案是更有可行性的。
这时候妹妹小声补充说:”我也有搬,我也可以收拾的。”(她指的是被哥哥搬到房间后的玩具,她也有动。她可以负责这个部分的。)哈哈!这是一个很特别的方法,我不在他们游戏的房间里所没有想到的。最后哥哥对这个办法很满意,心里也觉得是舒服的,妹妹也很愿意贡献自己的一点力量。
“那我们下次试试看,这个办法可行不可行。”我用庆祝的语气宣布了这个新办法。两张小脸此刻洋溢着满足,舒心地离开了我的书房。前后也就5分钟。
再次恢复平静的书房,我仍旧坐在电脑面前,回味着刚刚的发生,内心有些感动。有多少宝贵的理念和功课在陪伴着刚刚的我,可以在那一刻那么充满觉察地回应孩子。在这个小小的冲突中,让他们感受到爱和尊重,和在从冲突中学习。这不是能常常出现的时刻,但那一刻,是我做妈妈的偏好时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