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专家孙云晓说:“父母每天至少要有半小时陪伴孩子的时间。因为伴随着成长,孩子会遇到很多问题,需要有人帮他,给他启迪,血浓于水的父母的陪伴存在,孩子就会变得坚强,变得勇敢。”
对于孩子的未来说,学习的确重要,成绩的取得固然也需要孩子的努力。但家长当明白,孩子不是一个铁制的机器,而一个活生生的人。除了饿了要吃饭,冷了要穿衣这些人的天生本能之外,孩子所有的行为都是建立在情感基础上的,都是情感激励的结果。因此,孩子不会像机器人一样,输入“刻苦”“勤奋”的指令,孩子就会自动运转。
无论在学习上还是生活中,他们在困惑时需要有人指引,在悲伤时要有人分担,在苦闷时需要向人倾诉,在徘徊时渴望有人帮助决断……只有解决了孩子心中的困惑,分解了孩子的悲苦,孩子才可能以昂扬的情绪,向上的姿态迎接每一天。
如何做到这一点?那就是多给孩子一些陪伴,陪伴比辅导功课更为重要。家校当有别,家庭不应该是学校的继续,更不应当成为学校的别名,家要有家的温馨;家长不应该是老师助手,不能是老师的监督员、更不能变成老师第二,应是孩子知心的朋友,孩子最亲最近的人,家长要时刻警惕,不要把自己这个孩子最亲、最近、最可信赖的人变成孩子的“对立者”。
孩子的学习是件大事,家长理当关心。但作为家长当明白,对于家庭来说,孩子的学习和成绩其是父母与孩子情感的副产品。美国教育学家莎莉·路易斯在《唤醒孩子的才华》曾说:“智商、社会条件、经济地位都不及一个更微妙的因素重要,那就是得高分的孩子都经常与父母一起吃晚饭。”
从付出和回报来说,你付出了陪伴,孩子会你学习,孩子的这种学习是主动的,如果家长变成老师,孩子的学习就是为了给你完成任务,这种学习就成了被动学习。主动和被动两种情况下的学习效果,显然不可同日而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