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越来越感知到读书的乐趣,每月都会去买,然后时不时的和我沟通。霍乱时期的爱情,她说比百年孤独好看。她说写了刀锋的毛姆,每一部作品都值得一读。她说茨威格和塞林格都让人着迷。关键是,她现在阅读的一部分书籍,连我也没有读过。
我想,我们是时候聊一聊书和书之外的话题了。
女儿说,读书,经常可以让她发现自己的浅薄、幼稚,自己思想的不成熟和漏洞。
我问她,还有呢?
女儿说,读书也是在别人的故事里发现别人的秘密,由此看到不一样的生活、世界和思想,然后选取有用的来补充和完善自己。
我问她,还有呢?
女儿说,读书,也是了解这个世界,努力和这个世界沟通。
我再问她,还有呢?
女儿说,读书,也是安慰自己。
我说都对啊,但是读书,千万不要最后把自己读进去。因为书,其实就是作者写给自己的故事,写给自己的话,写给自己的欲望,写给自己的反思。太多书籍所表达的,都只是作者自己的幻想而已。仔细想想,有多少我们称得上伟大的作品,背后的作者都是悲剧。
女儿很不解。
我就给她列出了一系列名字,海明威,杰克伦敦,茨威格,叶赛宁,伍尔夫,奥斯特洛夫斯基,川端康成,芥川龙之介,王国维,海子,三毛,顾城……
至于为什么,我告诉女儿,当一本书里,已经被作者注入了自己所有的期待、幻想、诉求、思想,甚至是自己和自己的辩论,自己对自己的说服,那么,在真实的世界和生活里,就意味着作者彻底的失望。一切都被他写尽了写到极致的时候,还剩什么值得他用心呢?
所以,好的,以及可以称得上伟大的作品本身,其实就是一个把自己燃烧殆尽的生命。
女儿说,照你这么说,回想起来,确实有那么一点感觉。
对啊,我告诉女儿,这就是一个很简单的悖论。如何区分一本书的好坏,就在于读的时候能不能搅动自己的情感。但要是从一本书里出不来,那这又是一本对自己最不合适的书。
女儿有些糊涂。
而这,就是我想告诉女儿的,那就是一切书籍,都只能由人驾驭,而不能是书籍驾驭人。当一个人在阅读时,把书籍当做唯一的真实和思想依靠,那就等于被作者剥夺了读者自己的生活权利。
那样的话,书还不如不读。
但女儿下一个问题,却让我无法回答。她说,难道你和我这么大的时候,也会在阅读时,刻意的保持这种清醒吗?如果是这样,你又怎么能进到书籍里的情感中呢?
问的我哑口无言。因为我看约翰克利斯朵夫会进去,看金庸会进去,看第二十二条军规同样会进去,不可自拔。甚至在高中时代,看琼瑶都会如此。
是啊,教育他人从来容易,说服自己千难万难。
书是这样,爱也是这样啊!
看别人的爱清醒冷静,等自己有了爱,冲动愚蠢的一塌糊涂。
书是这样,生活也是这样啊!
看别人的生活总有这样那样的挑剔和刺,而自己的生活一地鸡毛也无力收拾。
有什么道理可讲!
女儿说那你到底要表达什么呢?
我说,没什么,我自己感慨而已,爱读你就读,读不读得出道理,也都是你自己的生活,别人哪有权利干涉。
无非就是喜欢不喜欢啊,哪里需要那么多的衡量和深刻。
所以,我到底给女儿说了些什么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