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篇“抵达自我之思”,最后讲到行动及表征行动背后之意义。表征到科学的层面,已有诸多关于人之行为的科学研究,然种种原因,使个人终其一生也不能穷尽,经验的世界宽广如大海,然通过科学要企及真理却是值得时间的投入(或许多人称浪费),以此有科学为基础,也不至于在多元的目的中盲目行走的太远,企及真理的明灯足以照亮时间长河的一处未知。
行动(有束缚和解除束缚的)及对于其动机的表示可以作为一个抵达自己实在的开端,那么行动和背后动机的稳定性又该如何,才能不在实在之中迷失?科学告诉我,需要控制变量实现行为的塑造,使动机看起来稳定,我把它理解为习惯。
习惯是有力量的。不同的人能感觉到力量的大或小。至于如何形成,确是有不同的方法论,而且在实践中,确是有很大的科学性,“一念之间”的“一念”被控制的十分精确,以至于其在经验世界中,爆发出惊人的力量。在世俗的成功标准世界中,具有十足的诱惑力,因为那具有相当的难度。
于是好像就有了“一般人”与“厉害的人”的光晕。一旦沉迷,又会暂时被束缚,行动又有了枷锁,变得沉重,理想就会逐渐在行动的枷锁之中沦为幻想,荼毒心灵。深入局限,才能又打破局限,怎样纠正?靠科学还是什么呢?
这一定不是创造的宿命,除了科学提供的方法论,还有什么可能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