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昨日之一篇而续之。
谈及"点化"则必要去除由人之"开悟"之途,千万不可混淆。由人之"开悟"为自我之觉悟是通过自我之内在念力而达成,可以通过点化、参透、信念、理念等等而达成,即"开悟"是点化、参透、信念、理念等之结果。也就是说"开悟"是结果,而非"点化"本身,甚至于有些人不用"点化"便可福至心灵。
如‘跛足道人’用《好了歌》点化了‘甄士隐’而使其解注了《好了歌》,从而"开悟",这"开悟"是"点化"之结果。又如‘跛足道人’用‘风月宝鉴’去点化‘贾瑞’,而‘贾瑞’反而一命呜呼,这没有"开悟"也是"点化"之结果,故尔千万不可混淆"点化"与"开悟"。
世人形形色色,个体差异极大,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之价值信念,故而才有哲思而谓:人是悬挂在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上的动物。如此将自己编织之意义之网,仿若于人之思维、理念之四周总有一层层由种种观念和诠释而投影出之围网。这围网将人重重围困于朦朦胧胧之中,又因为这网为自己编织而成,故而是清醒或迷茫皆无从得知,甚至于感觉迷茫之时其实是清醒认知自己之时,而自己感到清醒之时往往就是处于迷茫状态之际。
简尔言之,人是长期处于半梦半醒之间的,而且永远不可能觉知自己已在沉睡中或苏醒时,这便是"太虚幻境"门口匾对所写: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此便是对于世人之真实处境之明确表示了。
如果我们承认自己处于这种沉睡之中,那么一切之"开悟"几乎很难由自我来实现。
或许有人会说:有时觉得自己可以参悟出一些东西,我有"自悟"的可能。
诚然!佛云:众生皆有佛性,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于此谈"点化"也正因‘众生皆有佛性’才可能去"点化",人之所以可以参悟,其实是某时某刻,某种机缘巧合之下,可能正好处在沉睡与苏醒之边界线上,很接近"点化"至"开悟"边界线上,此时此刻我们能多多少少听懂一点东西可以让我们对真理有所瞥见,但有没有发觉呢?这一刻很短,而且无法恒久,随后又在自我编织之网中迷失,随时可能重新陷入每时每刻都不一样的自己如回到沉睡之中。但如果真正的"开悟",那么就是恒一而同一的。佛云: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考验一个人是否开悟,只需要看他是否始终如一,而不是反反复复,患得患失。待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