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整理书橱,发现一本2021年5月的《读者》。随手翻了一下,《窥见半生》——一篇文章的标题映入我的眼帘,我心中微微一动,似曾相识,忍不住读了下去。
这篇文章其实很简单,它只是描写了作者偶然间看到的一位微博用户。这位博主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人,他从不转发,不发照片、视频,也不会参与抽奖等,每一条微博都是纯文字,写得很长,标点符号用得很对,表现出上一代人在对待书面语时特有的郑重。
他每天都在微博上流水账式地记录自己一天的生活,做了什么,见了谁,谁来做客,说了什么之类,事无巨细。
通过这些文字,博主的生活状态被全方位地展现了出来——他老婆在多年前因病瘫痪,失去神智,生活不能自理,需他照顾:母亲瘫痪,兄妹几人轮流照顾:父亲年迈,常露悲色,他得时不时地去看看;女儿在上学,平时忙碌,成绩不错,他提起时总是很骄傲。
如此艰难!然而博主很少显出悲苦和埋怨,相反,文字里总是记下别人对他的帮助:老同学拜访,提了一箱牛奶,这个牛奶很贵,他反复推辞后还是收下了;小妹上门,把自己的旧衣服送给他们,担心他觉得旧,他说“这么好的衣服哪能不要”;还有前同事、朋友拜访,给了100元、200元,买点东西;妹夫快递寄来两瓶蜂蜜………他连邮费都一一记下。
如此艰难,如此感恩!重读文章的我再次被深深震撼、深深感动了。
文章的作者应该是基于同样的心态,他关注了这位博主,没有做任何打扰。
作者写到:“5年来,每当我觉得非常痛苦时,就会去看看这个博主的日记,同样不做任何打扰。看完后,我常常对眼前的一切苦恼释然:因为无论多么苦的一生,都有人在认真地坚持着、用力“熬”着。”
博主日复一日地记录着自己平平淡淡的生活,更多的还是照顾妻子的日常。
日记里,博主把妻子称为“妻”,“妻”是每天流水账的主角。病后的妻像只大猫,总是白天困倦,晚上兴奋,经常半夜将他吵醒;有一天夜里闹钟没响,他忘记抱妻去上厕所,结果妻尿了一床,他起来拖了半天地,床也不能睡了,而妻坐在一边,精神亢奋,高谈阔论;从前的同事聚会,他不愿意去,已经戒了,还想多陪陪妻;每周他陪瘫痪在床的娘说说话,为她擦擦嘴唇,就匆匆与小妹交接,因为病妻离不了人的照顾。
那么辛苦,可是,博主心疼着女儿,舍不得让女儿插手。几年来,女儿毕业、结婚、生子,他只让女儿顾着小家,女儿升了学,发了论文,在他的日子里,也不过化作一句简单的“我为她感到骄傲”。
在家里,仍然是博主一个人守着病妻。妻子常常在夜里喋喋不休,他就在这种唠叨声中起床,记下日记。妻子早已没有正常神智,这种喋喋不休的唠叨,其实都是不明含义的嘟囔。也就是说,多年来,家里没有任何人能与他交流。
抱怨过吗?因为不明白妻的意思,偶尔会有,不过渐渐地,博主已能很快地辨别出她什么时候要睡觉、说话和排泄,因而变得更加平和。
文章转而写道:“从5年前个位数的粉丝开始,到今天,这个普通微博用户的粉丝数已超过1000,颇让人惊讶。不过每天的日记下面空荡荡的,并无转、评、赞,仍是他一人自言自语。”
作者不由怀疑这些都是僵尸粉。
然而,新年那天,博主祝大家新年快乐,下面竟然如雨后春笋一般冒出很多条留言:“叔叔,新年快乐!”“叔叔,过年好!新年祝您身体健康。”“叔叔,过年记得好好休息!”每一条留言他都认真回复了:“谢谢你!也祝你新年快乐,牛年大吉。”
读到这里,我的心中一热,眼眶湿润了,上一次读也是如此啊!
过完年,新的日记下面没了转、评、赞,博主又开始自说自话,记录着自己的日常,仿佛过年的热闹都是变出来的。
文章继续写道:“原来,这1000多个粉丝都是与他互不相识的年轻人,来自各行各业。他们同我一样偶然看见这个用户,旁观了别人的人生,收获了生活的勇气,却从来不忍打扰,只在特定的时候出来送上祝福。从某种程度来讲,应感谢互联网为我们开了无数扇窗。天南海北的窗与窗相接,从窗中便能窥见一个人的半生。”
是的,我们应该感谢互联网让我们有机会窥见别人的半生,收获生活的力量。而其实,我们不是更应该感谢这位平凡而大写的博主吗?是他用行动在向我们诠释,什么是责任、什么是担当、什么是感恩和爱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