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想法读书简友广场
《孟子》(十三)尽心上篇6——君子有三乐②:逐字稿4

《孟子》(十三)尽心上篇6——君子有三乐②:逐字稿4

作者: 知非非非 | 来源:发表于2024-02-20 18:11 被阅读0次

    “孟子曰:‘伯夷辟纣,居北海之滨,闻文王作,兴曰:‘盍归乎来!吾闻西伯善养老者。’大公辟纣,居东海之滨,闻文王作,兴曰:‘盍归乎来!吾闻西伯善养老者。’天下有善养老,则仁人以为己归矣。五亩之宅,树墙下以桑,匹妇蚕之,则老者足以衣帛矣。五母鸡,二母彘,无失其时,老者足以无失肉矣。百亩之田,匹夫耕之,八口之家足以无饥矣,所谓西伯善养老者,制其田里,教之树畜,导其妻子,使其养老。五十非帛不暖,七十非肉不饱。不饱不暖,谓之冻馁。文王之民无冻馁之老者,此之谓也。”

    这个就是讲何为冻馁,这里边的故事前面都讲过好多遍了,这是孟子的一个乌托邦式的人生理想,孟子总是希望能够通过给每一个老人家,分足够多的树,足够多的动物,然后让他能够吃饱穿暖,天下就太平了。

    这个事在文王那个时代,甚至在春秋战国,其实是有操作性的,就在于那时候人少,你是可以照顾得过来的。但是如果你像今天这样十几亿人口,你还希望通过挨个分配,这变成计划经济了,这肯定是实现不了的,但是它体现了孟子当时的一个理想。

    他说伯夷当时为了躲避纣王住在北海之滨,然后听到文王兴起的时候说,我应该回去了,我应该去了,我听说西伯善养老。周文王姬昌,当时被封做西伯侯,所以说吾闻西伯善养老者,姜太公为了躲避商纣,然后居在东海之滨,都躲在海边偏远的地方。

    闻文王作,兴曰,为什么不回去呢?我听说西伯善养老,“天下有善养老,则仁人以为己归矣”,归是依靠的意思,这个归在这儿是依靠的意思,如果天下有一个善养老的人出现,那么仁人,就是这些有德行的人,就会认为这是我的依靠,这个依靠是什么呢?五亩之宅,给他一个五亩大的这么一个院子,然后在墙下种着桑树。

    然后让这些农妇养蚕,可以缫丝,“则老者足以衣帛矣”,可以穿丝绸了,可以穿这种绸缎了,然后家里边五只母鸡,两只母猪,然后无失其时,交配的时候不要忘记了,让它们能够按时交配。

    “老者足以无失其肉”,这个鸡和猪自动生长起来了,指数型的增长啊,所以老者就永远都有肉吃。“百亩之田,匹夫耕之,八口之家足以无饥矣”,一百亩的地分给一个壮汉,那全家八口人足够吃饭。

    “所谓西伯善养老者,制其田里,教之树畜”,善养老不是挨个发,善养老是教大家怎么种,教大家种树,教大家养鸡、养猪,然后给他分配足够的田地,引导他的妻子和孩子,让他们能够侍奉老人,叫“导其妻子”,妻和孩子是两种人,就是教他的老婆孩子让她能够养老。

    为什么养老很重要呢?孟子认为一个人活到五十岁的时候,如果不穿绸缎就不够暖和,我不明白绸缎是不是比棉布更有保暖效果,总之就是“五十非帛不暖,七十非肉不饱”,到了七十岁以后,如果每天只能喝粥,只能吃面条,吃不饱,要摄入足够的蛋白质,所以一定要让他吃肉。不饱不暖就是冻馁,冻馁就是五十岁的时候,你要保证老百姓能穿上丝绸,七十岁的时候保证他顿顿都有肉吃,所以蛋白质的需求还是很重要的。

    这是孟子的一个理想,我们不能过于苛责孟子,说你这计划经济的理想,在今天是实现不了的,这就是一个大同的思想,就是希望老百姓能够过好日子。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孟子》(十三)尽心上篇6——君子有三乐②:逐字稿4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oehm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