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周末偶尔打开以前看过的书《五维突破》互联网+教育,回味回味里面的故事,其实我觉的书看完之后放在一边,过了一段时间拿出来再去欣赏里面的故事,感觉是美好的,感觉里面是熟悉的。在前一段时间看过杨晓哲博士的读书分享会,感觉自己收获满满,觉得一本书看完之后,没有什么印象,所以说就像古人所说的,书读百边,其义自见。
作者是华东师范大学的教育技术系的博士杨晓哲。
这本书主要从五个维度展开介绍教育与技术的融合,这五个维度分别包括时代原点、虚实结合、工具立体、教师智慧和学生创造。这本书比较贴近现实、实践指导性很强,书中的五个维度值得琢磨思考,而且有趣的是每一章节的策略单提供的拓展、资源、工具、平台非常实用。我在读书的同时,根据书中的介绍上网观摩了杨博士介绍的一些开放的课堂,本书带我进行一段有趣的技术教育之旅。
技术让我们更加幸福?
本文通过一个有趣的寓言开头:哲学家说幸福就是先离开人群,接着又说幸福就是回到人群。他想告诉人们说幸福就是回到人群依旧能够享受并拥有那份独立于孤独。作者表达这样一个观点,即使技术进步了,但是教育依旧需要个体在更大的社群重新寻找独立的价值,在这份价值与信念上,去拥抱更大的社群。 记得初中时学校有一门信息课,那时候记得瑞星还是杀毒软件的王者。老师更多的是把它当做完成教学任务去教学,学生并没有感受信息技术对教育的真正影响。之前对教育技术的认识停留在“利用计算机展示多媒体课件或呈现电子化教材,应用其主要是玩‘花哨’、搞‘噱头’,华而不实” 的认识上,把计算机作为教学的展示工具,没有考虑到利用其为学生的数学学习创造良好的实验环境和为数学问题的解决提供理想的认知工具。看了这本书,我认为在当今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计算机、智能手机的广泛应用,活跃学生思维,开拓学生的眼界,教师不能再对技术对教育的影响视而不见,而应该主动拥抱变革,秉承“开放、平等、协作、分享、知识无国界”的互联网精神。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人?这是技术对教育最根本性的触动,也是对教育本身的再一次追问。现在技术迭代升级水平越来越快,这就要求我们需要更强的自我学习能力。我们要培养具备自学能力的人,需要让学生的终生学习真正成为一种习惯,而不是一种应付和负担。网络新一代与父辈相比的进步在于他们遇到问题更多会尝试自己去寻找答案,而不是去寻求帮助,因为互联网技术的进步,使得他们自学的意识和能力有了显著的提高。
教师智慧:如何让学习变得更有意义?
本书第四维度讲到一位台湾历史教授开了一门关于秦始皇的课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他让我意识到教师在这一场教育变革中的重要性。中学时代历史是我最喜爱的学科,我喜欢研究历史背后的各种故事,其乐无穷。所以尽管历史考试很大部分需要去记忆,特别是对于历史学科不太感兴趣的同学来说可能是一种痛苦,但我依旧觉得历史带给我们的远远不止冰冷各种历史事实。这位充满智慧且对历史学科极度热爱的大学教授,通过网络向我们讲述他背后深深的历史情怀,他所期待我们的改变,他所理解的历史意义。尽管技术在教育中越来越重要,但是教师的理念才是影响学生的根本,教师的教学理念理应与时俱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