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题目可能有人会问,难道孩子还有不是孩子的时候吗?有的!说说最近遇到的两种情况吧!
一、孩子升职为姐姐或哥哥
同学小A努力上进,成绩优秀,谦虚有礼,偶在课堂上交头接耳小动作,与老师交流时总有那么几分不经意的“讨好”,他的表现总的来说瑕不掩瑜,可是想让他再提升却着实有难度。他自己也说不上原因,直到沙盘中看到那个被水环绕的孤岛,岛中对立冲突的双方,还有那个工具化的智能机器人,当我尝试解读“你有很多话想对别人讲,可是不知道从何说起,因为你自己也不清楚自己到底要什么,有时A面有时B面……还有内心的那份阴暗不敢露出,唯有隐忍克制……”,点头,点头,他似乎变成了磕头虫,终于在听到“大概最想对父母表达时”憋出了一句“自从我有了妹妹……”一切的解读有了合理化的依据,被赋予责任的同时感觉被忽略的哥哥!那么多“内心戏”没有被看到,“内卷化”也就必然发生了。
对很多二胎家庭来说,兄弟姐妹相亲相爱也许是最期盼的,可是从一人被“独宠”到与他人分宠爱,任谁都会有些落差的。这份落差如果被看见,被关照,会缩小至没有影响,可如果父母简单的用“你是哥哥、姐姐”来强化甚至忽略,那么被忽略的孩子会内耗严重:在“责任”与“任性”中纠结,“我是哥哥我得让着……”,“谁还不是个宝宝,凭什么?”经常性的自我冲突,在行动中会突然泄气放纵,与人交往还会刻意迎合以吸引眼球,严重的甚至丢失自我。这种表现在年龄差距较大的二胎家庭中会越明显,尤其是老大步入青春期的家庭,更要引起父母的重视,有时候不能只是觉得行为一碗水端平了,可能必要的言语沟通,爱意表达更重要。
孩子的自然升职很多时候并非自愿,在赋予责任时更要照顾他(她)的第一身份——也是孩子!
二、孩子“升职”为爸爸或妈妈
小B同学看着有些“神经质”,说话小心试探,自我介绍时把病症排在最前,“我被确诊抑郁”,说自己纠结过往事件中走不出来,对与人接触过度敏感,会恶心……一个极度没有安全感,情绪化的孩子,是在怎样的环境中养成的?随着沙盘中呈现的“天堂与地狱”的置换,还有那个被“第三者”拥挤的家庭,一切昭然若揭。
一个从五岁开始被母亲当做倾诉“衷肠”的人,能否承受成年人分分合合的感情纠葛?当然不能。家庭的伤痕不断割裂孩子的安全感,又不得不面对母亲的抱怨、愤恨、情绪化,处理不了再进入“自我怀疑”的漩涡。本该在成长过程中更多感受到的是被父母照顾,现实却反过来被要求去照顾自己的父母。这和所谓的“懂事”本质是不同的,好像孩子变成了父母的“父母”,变成了父母化的孩子。
当孩子被迫升职为“爸爸妈妈”,父母会强迫孩子满足自己的情感需求,或者其他兄弟姐妹的情感需求,孩子成为了父母的密友。这就是所谓的“亲职化”,这种亲子关系是最为破坏性的,因为事实上,孩子根本做不到满足父母情感和心理上的需求。像小B就是做了母亲的“代理配偶”,孩子不得不压抑自己的需求,被剥夺了应有的童年,无法正常发展出健康的情感联结。更严重的是会影响至成年后的敏感、易暴躁及艰难的依恋关系。
“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存在着一个序位。这个序位是依据于系统最初的归属资格产生的。”家族系统确实在遵循着一种顺序,孩子被“亲职化”就是系统中序位错了, “哪里序位颠倒了,哪里就会脱轨。”抑郁的孩子就是系统脱轨的代价,但愿父母能早点清醒,尽早归位,解脱孩子,还原生活本来面目!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