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五早上第二节课,一走进班里,孩子们就告起状来,“孙同学又和同学打架,把同学的脸挠破了”。我听完一愣,禁不住皱起眉头,先检查受伤的赫同学,脸上、脖子上、胳膊上,全都有明显的红痕,尤其脸上的伤尤为严重,隐约有血痕,可能是多次出现这种情况,孩子们也都有了处理经验,已经带着他到医务室里看了,医务室的老师,只是把胳膊上和脖子上的伤涂上了药水,脸上的没敢动,怕药水有色素沉淀再留下疤痕,孩子一幅委屈的模样,等着我给他伸张正义。我把孙同学叫起来,问他怎么回事儿,他很有理的说“他乱喊我的名字?”“他怎么喊的,你的名字不能喊吗?”他吱吱呜呜的说不出话来,“他乱喊你的名字,你就要用武力来解决,非得把同学弄成这个样子,不知道的,以为你们有什么深仇大恨呢?你这样处理问题已经是第几次了,你自己有数吗?一次一次的不吸取教训,现在你出气了,那同学怎么办?自己给你家长打电话去吧!”,好长一段时间后,他还没回来,我找学生把他请回来,询问情况“我家长的电话打不通,他不接电话”,“爸爸妈妈的都打了,都那么忙?“嗯,都不接”好吧,我只好在微信群里发了通知,希望他的妈妈尽快到学校里处理这件事情。一会儿,她的妈妈回电话说上午太忙了,下午再到校处理这件事情,对她的这种态度虽然很不满意,却也很无奈。
学生都瞪着眼看着我,先上课吧,正好今天的内容《心中有他人》,这案例自然就成了今天的素材,“在班级生活中怎样与同学相处?当被同学取笑时,怎么应对?和同学有了矛盾之后,怎样处理?”三个问题的探讨,孩子们的发言因为事实的存在而深刻,平等相待,不因成绩而有差别;体谅他人,尊重他人,宽容大度;最后告诉孩子们学做勇敢而温暖的人。课堂很顺利,孩子们在学完新课后,很自觉的开始整理笔记,做练习。而此时,受伤的郝同学的家长在看到微信后,很快就来到了学校,情绪还比较稳定,“这个孙同学,他不是第一回了吧,老师,我记得前面他就把别的同学打伤过,他怎么老是这样对待同学呀,我没有别的要求,但是我觉得我得见见他的家长,孩子伤成这样,让谁都会心疼的,我觉得要告诉他,他得好好的教育孩子,不能老是伤害别人,要不然作为她的孩子的同学,我们做家长的会很不安的,这对他的孩子并不是好事”,我赶紧认可她的观点,跟她详细的介绍了孙同学的家庭情况,孙同学的爸爸,作为班主任,我见过四次,每次都是酒气冲天,然后点头哈腰的和你说话,“老师,他(孙同学)有什么不对的地方,你就使劲训他,使劲揍他,我们都完全配合”是他最常说的一句话,而孙同学的妈妈也在为数不多的几次接触中,都在表达对他父亲的不满意:没有文化,不会教育孩子,只会打骂,还经常性的不管,自己很无奈,很无助,对现在的生活非常的不满意等等,孩子经常被打骂,所以他也学会了用暴力的方式解决问题,而妈妈的无助埋怨也深深地影响了孩子,孩子不会有效的沟通,在压抑久了之后必然要找寻途径去发泄,而他发泄的方式就是用暴力去对待别人,一旦有这样的机会,他可能根本就控制不住自己,所以每次和同学有了矛盾都会下手特别重。郝同学的妈妈,在听到了这样的解释之后,对孙同学的处境表示了同情与理解。然后她还教育起了自己的孩子,“你坐在前面怎么会招惹到后面的同学?你下了课就那么能闹腾啊?”,“别人打你,你就任由他去打吗?我不是教育你去和别人打架,但是最起码的自我保护你得会吧”,一听到这话,我赶紧跟进,“对,我们要做一个既有勇气自我保护,又有温度的孩子。如果有人打你,一定要注意分寸,不让人得逞,但也不让人太伤。不伤人是一种教养,但不被别人伤害是一种气场,而这种气场的修炼既来自于你的拳头,更来自于你的实力。设想一下,如果你各方面特别优秀,他在欺负你的时候会有所顾忌的”,郝同学的妈妈很认可我的观点,于是后来的谈话,我们就转到了怎样让郝同学努力上进,让孩子变得更优秀上来。最后我和她约好,先找医生给孩子看看,拿些药,下午在孙同学的家长来到之后再通知她到学校。安抚完了家长,我长长的出了口气。
下午一上课,孙同学的妈妈就来了,没想到她一张嘴就在替孩子辩解,“我中午到小饭桌问了孩子了,他说是别人乱喊他的名字,而且是对方先动的手”,“那孩子身上有伤吗?脸上有伤吗?同学之间打打闹闹这种情况都存在,小男孩儿相互打一下,碰一下也都是很正常的,但是能把人的脸上弄成那个样子,你觉得正常吗?现在受伤的是别人的孩子,如果是孙同学被别人伤成这样,你将会是什么心情?你能这么心平气和的来和我说话吗?”孙同学的妈妈不再说话了,“我觉得咱们都是成年人,处理问题不能像孩子一样。你既然来到这里,就应该想的是怎么解决问题,而不能仅仅是来辩解。无论起因如何,现在的重点是人家的孩子受伤了,即便孙同学是正当防卫,现在也已经防卫过当了,那就要对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为什么孙同学老是一次次的犯同样的错误,你现在的态度就是最根本的原因,你做家长的都没有引导孩子先从自己身上去找原因,而是一出问题就把责任往外推,那孩子怎么能反省自己?怎么能吸取教训呢?”“对,我……”我很不客气的言辞,让孙同学的妈妈陷入了思考,我也没有再说话,让她静静吧!郝同学的家长来到后,两人的交流还算友好,孙同学的妈妈没有再给孩子找借口,而是不停的道歉,郝同学的家长也友善地表达了对孩子的教育要求。最后,我询问了给郝同学看伤的情况,要求孙妈妈给郝妈妈50元钱作为赔偿,也算是给孩子一个教训,孙妈妈同意并询问了郝妈妈的微信号,用微信转付了药费,郝妈妈先行离去。我又提出了对孙同学的处理意见,以及对家长的教育要求,孙妈妈表示高度配合后离开。这件事情终于处理完成,我的心算是归位了。
可没想到戏剧性的一幕随后出现,先是郝妈妈给我短信“吴老师:你好。就是想和你说一下孙同学的妈妈,怎么以身作则教育孩子啊?几十元也装,当时她就没转。我都想把她微信删了”,我在极度惊讶和无语中回复“我找她”,我琢磨着不至于因为钱而不付账,先打个电话问问吧,果不其然,孙妈妈很坚定的说她已经打过去了,她会把转账的微信发给我,微信图片,一过来我就更无语了,“你看看她的回复,像是郝同学的妈妈吗?”,孙妈妈也郁闷了,“怎么那么巧啊,我刚才还问了她,这个小凤是你吗?这个人正好加我,我以为是她,就把钱转了”,她把钱转给不知道什么人了,对方激动的说她,“新朋友你太热情了”,可孙妈妈竟然都没思考这话的问题,哎,可能被孩子的事给整晕了!没办法,自己做事自己负责,无论她的钱回不回的来,她都得再转50元为孩子的行为买单!其实是为自己的家长责任买单!
今天看到微信群里心理学友的观点,“每个人的心智模式取决于童年的成长环境和经历,我们的信念系统创造了我们的世界。做父母的如果不成长,不醒来,会无意识的把自己信念系统传递给下一代。也就是说父母内在匮乏的那个部分是他无法给到孩子完整的那个部分,孩子也会延续父母内在匮乏的那个部分。”不禁深深认同,困扰我们的育儿问题本质上是我们自己的问题,是我们尚待成长部分的映射。真正的亲子教育焦点并不是如何教育孩子,而是如何成长完善自己,教育的极致是行为的影响,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孩子是不需要被教导的,需要的是我们的引导。孩子的行为习惯不是被教导而成,而是被影响和模仿而成。父母的高度在哪里,你才能把孩子带到哪里,做最好的自己,是给孩子最好的教育,父母教育孩子的王道是执着的栽培自己。
但愿更多地家长能够意识到自己的问题,为孩子而自我成长,为孩子打造一片自由成长的天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