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我去过久负盛名的北京颐和园,苏州的拙政园,留园、狮子林,无锡的蠡园、梅园,但是真正让我沉醉的却是名不见经传的皖南歙县的鲍家花园。
鲍家花园始建于1795年,时任两淮盐法道员的鲍启运,凭借富甲江南的财力,耗银数十万两,建造了中国历史上最大的私家花园。
花园占地360余亩,有拱桥画廊,亭台楼阁,亦有松林池塘,假山盆景,处处有曲径通幽之妙,移步换形之美。花园中收藏盆景数千盆,兼收国内各流派之精华,千姿百态,争奇斗艳,尤其是乾隆皇帝从广东回京时,路过皖南见鲍启运接驾有功,就把从广东带回的珍奇盆景“南国风情”赏给了他。那可是国宝啊,鲍启运将南国风情往花园中一放,她便力压群芳,独占鳌头。可是有谁知道,这座罕见的古徽州私家园林,却在历史上几经沉浮,并在战乱中遭受严重破坏。
步入修复的鲍家花园,沿着小桥流水漫步而行时,会想到大书法家邓石如起的美名:映月河。如果在月明星稀的夜晚,水月相映,波光闪闪,那应是富有诗情画意。
鲍家花园,透着三分古意,两分寂廖,犹如一幅幅新安画派的佚名古画,或岁月织就的一幅锦帛,点染它的,是一截截悄逝的岁月,品味它的,是芸芸众生。而我,只能拍动着虚无的翅膀,迷离着,仿若又一次梦的轮回!
花园内假山池塘、亭台楼阁,小桥流水一应俱全,宽敞气派,到处都有绿色植被覆盖,环境很好。
园中自西向东有湖水闪亮,看上去又像条大河。河上波光粼粼,有石拱桥连接两岸。湖边垂柳依依,岸旁鲜花朵朵碧草青青。对岸竟有果园、竹林。
沿着幽径曲廊登上观景台,鲍家花园景色尽收眼底。整体布局上,按照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规律特点,广设景点,多味调和,平中求奇,力求和谐。
客景山间一“溪流”斜出,迁回百转,潺潺而下,或隐或现,或缓或急,与苍松翠柏相照,声情并茂。好比王维的诗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花园布置构图巧妙,游人无论从哪个角度拍摄留影,均可取得好的效果,从而达到一种“步移景异,移步换景”的艺术效果。
花园各个植物群体间又注重以色叶树及观果树的衬托,如红枫、红檵木、金豆、火棘等,随着季节的变换,不同的时令花卉点缀其间,更使山体增色,景观增辉。
继续前行,蓦然间,一片美丽的松林横亘眼前,那就是演释了一段动人爱情故事的“秀林”。徘徊于苍松翠柏之间,似乎还能听得到当年两个年轻人的窃窃私语。
转过秀林,穿过一道圆形的门,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盆景园了。这里汇聚了国内外盆景精华万余盆,那些盘根错节,枝叶横斜的盆景真是美不胜收,在惊叹她们巧夺天工的艺术魅力时,会自然联想到人生的变幻莫测。
鲍家花园的盆景园规模宏大,艺术价值高。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徽派典型建筑风格的马头墙,墙上题为“徽州人家”。
盆景园依山就势用围墙隔开,由游廊曲径相连,中间点缀小山、池塘、青松翠竹。园内荟萃了徽、扬、苏、海、川和岭南六大派系盆景1万多盆,重现了久负盛名的徽派园林的风采。
让人感动的是"枯木逢春",据说它真的是鲍家的老树,鲍家因为看中此地土肥水美而举族定居于棠樾。
巨型树石盆景《江山如此多娇》,盆长20米,盆宽3.2米,主峰高2.8米。并达到“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潺声,春去花还在,冬来景依青”的观赏效果,其可谓中国之最。
群峰竞秀造景以峰为主调,对比强烈。“援江水于天,引群峰于地”,壁立千仞,壑深万丈,是一副极富新安画派特色的立体山水画卷。
看着品类俱全、形式多样的各色盆景,那些不知道年代、不知道出生地的植物,令我感到一种巨大的恍惚:它们是微缩的,洗练的,光阴在它们身上,是那么地不透明,它们自己,记得时光吗?忘却了时间吗?要想引人注目,该付出多少非常态的艰辛?
尤其是当面对花园中的镇园之宝“南国风情”时,不仅要感谢花园园主黎坚先生为找回南国风情所经历的艰难曲折,更为数百年来历经苍桑的她而浮想联翩。
这些石、树、各种木本植物之间,是否经历了千年轮回,百年相守,才没有擦肩而过,汇集在这里,造就了这一段段木与石的姻缘,如同无声的诗,立体的画……
一个可以和苏州的拙政园、留园、狮子林,无锡的蠡园、梅园相比美的园林,无论是马头墙外的牌坊,还是马头墙内的后花园,都付以历史的凝重目光,期待着真正意义上的繁盛!
面对南国风情苍老的树根和桔黄色的枝叶,透过历史的烟云,依稀看到当年燃烧的战火,联想到太平天国由于内讧而导致的惨败,感受到他们给鲍家花园留下的斑斑伤痕。
几经沉浮的鲍家花园,从某种意义上说,算得上是中国近代史的缩影。我们个人的命运总是和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联的,无论你曾经多么辉煌,那都要依赖于国家的繁荣昌盛,民族的兴旺发达。有着丰富的历史内涵,给人以启迪与联想的鲍家花园,这大概就是我沉醉其中的原因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