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单元让我印象深刻?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不对话的结果”这部分内容,崇建老师分析了听话教养系统下:家长的惯性情绪应对及成因,学困生与资优生网瘾成因,家长严厉管教的后果。我很有同感,也受到警示。
我自己是在“听话时代”成长的,父母很少给予肯定认可鼓励赞扬,于是更加努力以期获得认可,日久天长,形成了“无论我怎么努力,我都永远不够好”的限制性信念,那时没有网络,我逃到书籍中去,养成了爱读书、爱写作的习惯,任何事情都有双面性,因此,虽然我自信不足、沉默寡言,但内在情感敏锐又丰富、意志坚强不放弃,这也是我成长历程中收获的资源吧!
2. 哪些让我非常有共鸣?哪些我还有困惑?
让我有共鸣的是“父母的态度,决定孩子的一生”这句格言。父母就是孩子的原生家庭,是孩子的原件,是孩子的示范和榜样。
遇事一惊一乍的妈妈,无论使用任何技法,孩子都不会是一个遇事淡定、沉着冷静的孩子;一个焦虑感很强的妈妈,长期把焦虑投射到孩子身上,孩子势必发展出以拖延疲沓为表象的被动攻击的应对模式;一个不自信的妈妈,投射出的不自信,势必让孩子形成“我不够好”的限制性信念……
我们要给孩子怎样的示范?在专注和谐的对话中,沟通、协商、讨论,与彼此的内在连结,在对话中了解自己也了解他人。长此以往,形成平和、稳定、宽容、民主的家风,必将使孩子受益一生。
我的困惑是:觉察和改变自己的惯性应对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有对孩子不恰当应对的同时,往往也忽略了和自己感受的连结。连结自我,是认识自己的开始。时刻保持觉察已经不易,有时觉察之后,旧模式仍是会“失控”地跑出来,做出不当应对,这时候心的底层,还是会有自责的声音冒出来,我努力接纳自己,放过自己,告诉自己一切慢慢来,我已经在改变并且已经有了改变。
比如,四岁的小宝,她的时间坐标系根本和我不在同一个参照系,看电视不肯关、玩玩具不肯睡觉、刷牙洗脸要半个小时、吃饭要四十分钟以上……有时我用“陪蜗牛散步”的心态,欣赏她活在当下的专注和乐趣,但有时候状况接二连三地发生,导致作息受到影响,于是我就兜不住了——
小宝平时晚上九点就睡觉,前晚玩新玩具玩到十点多还兴致勃勃不肯睡。招数使尽之后,我的耐心值便趋于零,连结自我的数值也降为零,于是简单粗暴地下命令:立刻上床睡觉!用生气的情绪控制孩子,要求孩子服从听话。小宝立刻吓哭了,带进觉察,我立刻善后:核对小宝情绪(害怕、难过),给予拥抱安抚,小宝哭声渐止,对我说:妈妈,我觉得你刚才生气了!我坦承:是的,妈妈的确生气了。小宝的哭声又变大了,带着满心的委屈,继续拥抱和接纳,然后再给她讲几个绘本故事,她安然入睡。
这样的情形,每天都会发生一次,无非就是吃饭睡觉看电视玩玩具等各种生活琐事,我做不到任何时候都能有温声细语、更多的耐心和接纳,只有不断地觉察、觉察、觉察,事后觉察、事中觉察、随时觉察,连结自我的感受,每天小剂量地更新自我,从后知后觉到当知当觉,再到先知先觉!
昨天中午吃饭时,看到小宝各种捣蛋,我觉察到生气的情绪要上来了,对家人说,我要离开一会儿!独自跑到阳台呆了几分钟,照顾好自己内心的感受,平复后再返回餐桌。小宝没有受到我情绪的影响,把饭菜捣鼓一阵子后,还是很快全部吃掉了。
3.提炼三个学习关键词
我提炼的三个关键词是:双向沟通,观察好奇,专注和谐。
双向沟通是对话的目的,怀着一颗真诚的心,坦诚认识自我,了解对方,让双方的内在连结,对话是双向的,是平等的沟通、协商、讨论,不是单向的命令、指责、说教。
观察好奇是对话的心理视角,用“人类学家”的观察视角,用好奇的心态,观察和好奇对方的行为、语言、思维、应对及选择,好奇对方的生命历程,是怎样的经历把他带到当下,以致呈现出如今的生命状况与样貌?好奇心让我们有兴趣用更开放的心去探索、聆听和接纳。
专注和谐是对话的核心精神,专注和谐地对话就是用正念对话,是放下预设评判与教养条规的心与心的对话,这种能力的养成是一生的财富,是在言传身教中滋养孩子、陪伴孩子,惯性模式将影响孩子的一生,所以,专注和谐的对话模式值得我们用心学习、实践、养成并传承给下一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