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体会15】学以致用方能为我所用

作者: 宁都谢志雄 | 来源:发表于2019-01-20 07:35 被阅读16次

    ——《教育常识》学习体会15

          今天是我参与勇气读书会打卡的第15天。在昨晚的第三期《勇气读书会》上,我们迎来了《五维突破》的作者杨晓哲博士,杨博士与我们详细解析了这本书的精髓,虽然我没有看过这本书,但也听得津津有味,非常荣幸我还获得了勇气读书会的“优秀打卡”,上面还有许多熟悉的名字:王莉莉、沈莉红、赵琳琳、孟晨曦……这正应了那句话:所有不凡源于坚持!

          随着学校工作的结束,寒假正式开始了,我又可以全身心投入勇气读书会的学习了。今天阅读了第四篇第22节《活化教育内容的方式是运用》,读后感觉收获满满。

          作者一开始就提出了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什么知识最有利于儿童的生长和发展?”作者认为只有那些能够促进儿童健康、主动生长的科学知识,才是最有价值的知识。

          “能否转化”成为我们判断知识是否具有教育价值的基本立场,最有价值的知识,是能够转化到学生那里去的知识。最有价值的教育内容,是可以被转化为学生精神世界的教育内容。我们的教育教学内容,都是经过人类不断的积淀、筛选、过滤和加工,它静静地躺在课程、教材、教科书和文字符号中,处于沉寂休眠的状态,等待着教师通过自己的教育教学来唤醒和激活。未被教学激活的知识、未经老师转化的知识,虽然可能是完美的知识,但也只能是供人观赏的“化石”而已,不能真正发挥它的教育价值。

          要激活知识的“化石”,最基本的方式就是将其在运用中活化。颜元曾经说过:心中醒,口中说,纸上作,不从身上习过,皆无用也。“习过”就是“活过”,也就是将其在运用中活化,否则都是没有用的。在运用中活化教育内容时要注意以下四点:

          第一,教育内容必须生活化。教育内容的最终源泉来自于日常生活,尤其是儿童生活。一切儿童生活中的材料,都可能成为教育内容。教师随时随地利用儿童生活中的种种事实,联系他们的种种经验和环境,形成一种普遍而流动的教材。教育内容还必须回到儿童生活之中,让儿童在生活中体验教育内容的价值。 生活是教育的源泉和基础,生活中处处皆学问。在教学中,教师要深刻领会教学大纲,大胆创新,将教材内容和课外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满足学生的生活需要,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在生活中学习知识、掌握知识、运用知识,发挥知识的最大力量。

          第二,教育内容必须是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共同创造的作品,而不只是教材编写者的作品。书本上的知识是冷冰冰的,它没有生命的,而通过教师的创造性劳动,它被唤醒和激活,变成有血有肉、活生生的生命,才能更加有效地融入到学生的生命成长之中。

          第三,教育内容的学习必须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体验。孔子说过:“温故而知新”,温习已学的知识,才能从中获得新的领悟。教育内容的学习都是前后有序、循序渐进的,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可能一步登天。教师必须脚踏实地、循循善诱,通过学生已有的知识和体验,引导学生去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

          黄炎培所言:真实学问不在书本上,而在事事物物上,故称求学为读书,实为错误。书本上的,是间接的知识;眼前事事物物,才是直接的知识。而且知识只是人生处世需要的一部分,还有一部分技能,决非读书所能得到。单靠读书,欲求得实用的知识和技能,有人说,只等于陆地上学泅水,是万万学不成的。故欲得真实学问,必须在书本以外,就各人环境的接触,或生活的需求,用种种方法,研究最适当的处理方法,这就是真实学问。 

          第四,教育内容必须能够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表达需要和表达实践。使教师为了学生能够表达而教,使学生为了能够自我表达而学。作者例举了自己小学阶段学习外语的故事,说明一个道理:学了不用,等于没学。所谓“用”就是学以致用,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都能够用到的知识,才能真正变成我们自己的知识,随时为我使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就像我学习电脑知识,很多不经常使用的过不了多久都忘得一干二净,而几乎天天使用的Word文档就很熟练。还有一些人原本读书不多的人,走上工作岗位后,天天勤学苦练,成为独当一面的行家里手。

          “学以致用”,我们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运用。在运用中活化教育内容,才能更好地被学生理解、掌握,也只有这样,知识才能真正为我所用。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学习体会15】学以致用方能为我所用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ivad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