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中抱紧自由/一生经过彷徨的挣扎/自信可改变未来/问谁又能做到/今天只有残留的驱壳/迎接光辉岁月”
跟随先辈的脚步,一同忆起那段知青岁月,满满是沉重。说不堪回首,因为那的确是关乎艰苦,关乎牺牲的一段青春。曾几时,“知青”作为一个时代的代名词,对于历史发展中最特殊且仅有的一代人来说,下乡当知青,是当时情况下走进社会的第一步,也是谋生唯一的选择。“知青”已然成为一种烙印,深深印刻在了这一辈人生命轨迹中。
这段背景是国家具有重要性和奇特性的“文化大革命”,全国上下响应毛主席的最新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要说服城里干部和其他人,把自己初中,高中,大学毕业的子女。送到乡下去,来一个动员。各地农村的同志应当欢迎他们去。
蹉跎的青春岁月由此被打开。他们是一群追求政治敏感,期待有所作为,准备大展身手,与时共振的大好青年。他们洋溢,他们挥洒,他们不负好时光!在有的人看来,那是每天阅读毛主席语录,找话题,找行动指南,以示行为端正,思想上进,哪怕是时代的误读,也不能阻挠他们变得优秀。他们的坚韧踏实,为这段或白或黑,或蓝或灰,或军绿或藏青的青春抹上耀眼的鲜红色。他们和殊死搏斗的战士们一样,用自己的情谊浇灌着保家卫国,民族振兴的土壤。
滚一身泥巴,炼一颗红心,干一辈革命。这世间有多少人能有这样艰难却真挚,苦涩却宝贵的经历。有的人一辈子碌碌无为,甘心做现实打败理想之后的奴隶,有的人不臣服于规矩和条条框框,在奋斗的路上披荆斩棘。我们总是要有长远独特的眼光,加上务实勤奋的脚步,无需抱怨你身处的时代,拥有好的品质的人,任何时候都散发着光。
每一个知青的经历,都是一段故事,每一段故事,都折射出时代背后的意义和人生。它的存在,令人回忆,令人思索,令人启迪……
习近平同志的七年知青生涯,一直受益终身。戴明曾提到“近平在梁家河从来没有放弃过读书和思考”。事实上,书本上的治国方法和实际情况大相径庭,光有嘴上那一套,根本解决不了老百姓的吃饭问题。况且在那种劳动积极性缺乏的状况下,必须要思考各种问题,解决这些问题;“近平把自己看作黄土地的一部分”。知青下乡遇到的吃的、住的不习惯,一一都克服,没有吃不了的,没有住不惯的,能吃上一口酸菜,已经是非常幸福的事情了;“近平在困境中实现了精神升华”。据同事的评价,他承受着当时父亲受迫害,挨批斗,母亲受审查的压力还不被压垮,有钻劲,有着寻常年纪难得的坚毅和沉稳,耐得住性子阅读,思考,钻研,有着很强烈的求知欲和上进心。
每个知青都是一本书,也是他们自己生命印迹的丰碑,在那段岁月里,会收获信仰与理想,也会收获友谊和爱情。他们的这段旅途纵使酸甜苦辣,如今却已不再,是幸运也罢,是磨难也好,就这样风风雨雨走过,却已不负青春,这些回忆会被时间封存,会随着年代的更迭、历史的变迁成为一壶香醇的美酒,待你细细品味。
再说这段时光,再次对此反思,伴随文化大革命的结束,实施改革开放的脚步终止的这场上山下乡运动跌跌撞撞画上了句号。这些城市青年,以他们的奋斗,以他们的牺牲,响应了国家的号召,不谈这场运动其中的诟病,“苦难是金”,成为这一代青年的代名词,那些能够从苦难中锻炼出坚强的意义品质、领悟出人生真谛、把苦难变成人生财富的人而言。这一段经历无可厚非成为自己的优势,而不仅仅是一场苦不堪言的灾难。这场运动作为文化大革命的一支插曲,一个波澜,无疑折射出文化大革命从理论到实践的谬误,警醒着后来人永远不能再犯这样的错误。
那段岁月已然过去,国家发展还看我你。经过那么多的历史经验总结,如今现代青年可以参考自己的喜好来选择更为适合的发展道路,且有很多的择业途径和发展空间,这是机遇,同时不乏挑战。区别于当时城市青年下乡当农民,数倍的农民进城务工经商,他们通过自己的辛劳和汗水换取远远高于农村收入的同时,接受着现代文明发展源源不断的洗礼,更有的发展成功,回到家乡建设更好农村。
过去的时间轴总是在为我们积累经验,我们虽没有了前辈们那段如烟的往事,也不该有蹉跎久了的青春,他们的那段人和事,应是一朵彼岸花,照应着我们的青春。
“钟声响起归家的讯号/在他生命里/仿佛带点唏嘘/黑色肌肤给他的意义/是一生奉献 肤色斗争中/年月把拥有变成失去/疲倦的双眼带着期望/今天只有残留的驱壳/迎接光辉岁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