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我正在读三毛先生的这本《撒哈拉的故事》,三毛先生以平淡的文字书写了她与她丈夫荷西在撒哈拉的那段时间的经历。虽然这本书还没有读完,但是对我已经产生了很大的感触。
从三毛先生的自述中我们就可以知道她是一个一旦做了决定就不会轻易改变的人。当然,三毛先生刚开始想去撒哈拉的时候,身边没有多少人支持,除了她的父母(当然要不是知道她的脾气,她的父母也不可能支持她)还有那个最要好的闺蜜之外,连深爱她的荷西先生都提出过反对。不过这里可能就会虐到一大批的单身狗同胞了。最终荷西先生为了她,提前到了撒哈拉,找到了工作,住所,就为了等待她的到来。
我认为这本书最大的亮点就是荷西与三毛感情。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他们毅然决然的选择在这里结为连理,彼此陪伴。没有亲人,没有朋友,甚至家人的祝福都得隔着千里之外写信才能送到。试问,有多少人有这样的勇气呢?荷西与三毛的爱情,是多少人都羡慕不来的。如同神仙眷侣一般,比翼双飞。
写故事的人与看故事的人,所想所感都是不一样的。三毛先生想表达的意思我没有办法猜测,但是看故事的我所看到的,就是她与荷西的爱情故事(本就俗人一个)。平淡中不缺浪漫,荷西的干练,三毛的干脆,让平凡的生活增添了很多乐趣。
在书中多次写到撒哈拉威人对待他们的态度和方式,当然大部分都是很和善的。但是有的一些人,连我这个看书的人都觉得过分,我想象不到当事人当时的心情。三毛先生对待别人都是宽容的,不管别人怎么对待她,只要在不是触及底线的原则上,三毛先生都会选择“妥协”。
到现在为止,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书中她与丈夫捡过的那个沙漠军团的军人,这里暂且叫他为“醉汉”。在使命和仇恨面前,他坚决果断的做出了自己的选择,为了保护几个孩童,不惜用自己的身体去抵挡地雷的威力。最终牺牲了自己的生命。为了保护与他有血海深仇的撒哈拉威人的后代,不惜牺牲自己,可想而知在他心中,使命与责任大过一切。最终,他一个人孤独的被安葬在刚被转移空的坟墓区,甚至死后都没有能和自己的战友待在一起。不过,我想,他一定走的很轻松吧,哪怕只有他一个人。
这本书还有几章就看完了,我羡慕荷西与三毛的爱情,更加钦佩“醉汉”军人的选择,同时也为沙漠中黑人奴隶的命运感到难过。在这里,只有三毛夫妇还坚持做自己,环境的艰苦没有让他们退却,邻里的打扰没有让他们厌烦,以一颗包容的心面对这里所有的一切。
写书如写人,读书应读神。三毛先生,虽然我可能永远没办法达到您这样的情怀,但是您身上的品质,我会努力学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