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背景
周六,朋友生日,中午就餐,下午带她家大娃——做作业,练钢琴,爬山观察植物。
任务要求
故事情节
完成作业,弹完琴,已经是下午4点零几了,再在家里推延了一下,出门就4点14分,快速出门下,匆匆忙忙带着一大兜零食(他老子饿了)就出门了,完全忘记出门前的提问准备——为观察植物要做的准备,他在做作业的时候,看着书的我,还在构思,如何与他对话,让他体验出门观察活动的准备工作思考。也就是在大脑里进行了构思,没有形成文字!
见到老子(姑姑),聊了一下,吃点零食,大约4:30分,在不断的催促下,终于,在八分钟后出发了,时间不多,原计划的爬山观植物无法实现,改为直接找观察的植物。
为了能找到他满意的,建议他走人少,植被多的地方,被拒绝了:时间不多了,得快速完成任务,于是在随着他脚步的移动,来到了他常来玩而正有许多父母陪着孩子一起玩的地方。
“这里好像没有你可以观察的植物呢,除了一大片被孩子玩的光溜溜的草坪,草坪上零星地长着几个植物以外,没有太多的呢,你想观察啥呢”
没有回答,只有随着其他小朋友玩耍移动的双眼。
“是不是想玩”
没有任何语言,只有毫不犹豫的点头。
“那我们今天还有18分钟的时间,还要观察一种植物,回家还得写一篇250字的观察日记和一张关于植物的记录卡,你希望怎么完成呢?”
没有回答,眼里的动作没变,手里在草地上乱摸,摸到了一个东西。
“有观察的了,就观察这个”手里举着一片从地上摸起来的花瓣,抬头看向了一株没有叶子,只有白色花瓣的小树。
好吧,此时的状况得随他而去才能更好的完成,内心做了评判后,开始了完成观察任务的陪伴。
想通过提问来激发他的思考,拉回他的注意力,无奈外面的诱惑太大(我在干什么?这不是完美要求的我出来了吗)。
立即止损:先完成,下次再完美。
他要求直接拿出任务要求,文字都不读,直接看卡片里的要素,直接开始填,由于不知道是什么植物,还打电话给他父亲申请采用识别工具,在人小树高的情况下,费了几次功夫终于搞定了植物识别获得植物名称:木棉。
然后,一个一个的把卡片里的元素收集好了。
收集好了下面的看看,摸摸,闻一闻就准备忽略了。
没法,遇到一个有完美趋向的我,感觉回家写250个字的段落会有一定难度,所以带点“强制”的提问和“诱惑回答”的要求中完成了用眼,用手,用鼻对植物的感知,最后想把这个观察事件让他有一份觉察,提了一个感受的问题,很棒的是,他把事与物联系了起来,人不在其中。
完毕,我,陷入了思考中:
- 对孩子的课程任务的设置,对家长的陪伴,对孩子身心健康下的生态自然茁壮成长,我们该如何来进行?
于是,我做了一个浅显的思考,待以后深入进行。
故事中的事
事件一:
孩子在已经高度学习下,要去完成下一个不得不做的任务,作为教育者的父母或老师,需要做一些什么,才能保护好孩子对外界事物进行持续的探索的兴趣?要求和评价手段是什么?
事件二:
当父母在忙碌中,无法对孩子的学习任务进行陪伴的时候,我们的教育要求有需要做什么样的调整来让父母和孩子享受那份平衡,让孩子保持一种身心健康下的自然茁壮成长?
事件三:
当孩子的欲求与学习任务,同时与时间发生冲突的时候,作为一个教育陪伴者应该做些什么来让这些和谐平稳的度过?这些又以什么来衡量和评价,让各自的内心都有一种幸福愉悦所在?
事件四:
作为一个教育者,如何才能让做到让人、事、物无时无刻融为一体,让教育变得更自然和谐?
故事中的人
故事中的孩子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孩子,遇到问题,做决定的时候,会考虑自己的内心的欲求,同时也不忘记的目的;
在遇到冲突或困难的时候,没有告诉自己:我不行,我不知道,而是积极主动地解决他所遇到的问题;
努力拍照搜索在外界诱惑非常大的情况下,还能把注意力收回大部分,来仔细观察完成任务,而且非常仔细,并能精准地描述出来。
仔细观察感受1
细致入微地观察描述中
故事中的我,在觉察反思文章中查看。
故事后的后续故事
这个故事没有完,激发了我想要对生活中的这些教育的探索,这部分的教材设计,我会做一个探讨性的出来,把前面的事件融入到这个教材设计中。
当然,我需要时间来完成,虽然有一定的架构,要落实有实物出来才算,如果能被实践检验,那就更好了。教育的路很长,也充满了不定,用生活中的教育来教育自己和孩子,让生活变得多彩有趣,与自然融为一体,这是我的一个追求!
只要能为教育事业留下点什么,此生足矣——只此一生,值此一生。
熠熠生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