撇开食材的功效不说,单就猪的形象而言,十有八九的人是不喜欢的。
贪吃贪睡,大腹便便,哼哼唧唧;四处乱拱,烂泥打滚,摊晒肚皮。既无狗的聪慧和忠诚,又无牛的隐忍和辛劳,更无马的俊美和孔武。用“懒”、“脏”、“蠢”来概括和形容猪,恐怕是大多数人的共识。
《论语·阳货》:“子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孔丘批评脑满肠肥、无所事事的人难以造就。诗人们则以猪的嘴脸来刻画某些昏庸无能的官僚乃至贪官,既形象又辛辣。
唐代无名氏所作的一首《选人歌》就是这样的,诗曰:“今年选数恰相当,都由座主无文章。案后一腔冻猪肉,所以名为姜侍郎。”一个名叫姜晦的人, “眼不识字,手不解书”,竟然当上了吏部侍郎,再由他来铨选人才,难免优劣不分,令人啼笑皆非。诗作者很是激愤,直斥该姜为“一腔冻猪肉”,给予无情的嘲讽。
金朝诗人元好问的《驱猪行》则细致地描述了农人为了收成,与天斗与地斗与“豪猪”斗的艰辛:
“沿山莳苗多费力,办与豪猪作粮食。草庵架空寻丈高,击版摇铃闹终夕。
孤犬无猛噬,长箭不暗射。不似驱猪似称屈。
放教田鼠大于兔,任使飞蝗半天黑。害田争合到渠边,可是山中无橡术。
长牙短喙食不休,过处一抹无禾头。天明陇亩见狼藉,妇子相看空泪流。
旱乾水溢年年日,会计收成才什一。资身百倍粟豆中,儋石都能几钱直。
儿童食糜须爱惜,此物群猪口中得。县吏即来销税籍。”
为了驱猪护粮,田夫睡中时叫号,击版摇铃闹终夕。猪口中夺下的少许粮食,县吏们还不依不饶,硬要征粮纳税,“长牙短喙食不休,过处一抹无禾头”。诗作看似咏猪,实则喻人,通过对豪猪糟蹋农人粮食的描写,揭露了县吏贪婪凶狠的本性,控诉了他们鱼肉百姓的恶劣行径,表达了对“豪猪”们的无比愤慨。
“近年牛医儿,城社更攀缘。盲目把大旆,处此京西藩。乐祸忘怨敌,树党多狂狷。生为人所惮,死非人所怜。快刀断其头,列若猪牛悬。”李商隐在《行次西郊作一百韵》中叙述了一场丑陋的宫廷争斗:一个行走江湖名唤郑注的游医,因替唐文宗治好了风疾而得擢升。之后,便忘乎所以起来,“鬻官射利,贪沓无厌”,一时“宾客填门,权震大下”。曾与时任宰相合谋欲消灭宦官势力,以达其争权夺利之目的。结果,反被宦官头目所杀,枭首于长安城的兴安门,像猪头一样悬挂于集市。
与贪官、昏官水火不容的廉吏、明吏,在诗人的笔下也有很多,且丰满无比,栩栩如生。
“鸡肋曹公忿,猪肝仲叔惭。”透过唐人罗隐《寄洪正师》里的这二句诗,人们知晓了闵仲叔其人和“食无肝”的来历。《东观汉记•闵贡传》:“闵仲叔居安邑,老病家贫,不能买肉,日买一片猪肝,屠者或不肯为断。安邑令候之,问诸子何饭食,对曰:‘但食猪肝,屠者或不肯与之。’令出敕市吏,后买辄得。仲叔怪问之,其子道状,乃叹曰:‘岂以口腹累安邑耶?’遂去之沛。”后遂用作典故,以“食无肝”形容士人清廉自爱。苏轼《送千乘千能两侄还乡》诗云:“口腹恐累人,宁我食无肝。”
“程缓不劳催马足,装轻未肯累猪肝。膏盲或起生犹幸,宠辱皆忘卧亦安。独有恫瘝仍在抱,忧时长结寸心丹。”(己酉年九月自滇归闽,同人赠言惜别,途中赋此答之)一八四九年十月下旬,民族英雄林则徐离滇东归。同人临岐,滇民攀送,“焚香载酒,远迩不期而集至数万,妇孺奔走号泣,拥公马几不能前”。依依惜别之际,林则徐轸念的仍是国家的危难和民生的苦痛,不肯百姓破费分毫。
农历己亥年俗称“猪年”。品读以猪喻人的诗句,可以让人明白龌龊卑鄙与方正贤良的含义,从而涵养起浩然正气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