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写作,大师们都说些什么?
真正的作家是如何看待写作这件事的?这是我整理以下书单时不断出现在脑海中的一个问题。等全部看完这些书的时候,这个问题渐渐有了答案,这时候我又在想,或许还有人跟我有同样的困惑,于是就有了这篇文章。
以下书单的挑选没有优先等级,没有个人喜恶,每一本书我自己都看过,而且书中提到的某些写作方法自己已经开始亲身实践。本文不鼓吹,不煽动,纯个人经验分享,各位看客请各取所需。
总结:毛姆写作生活回忆(威廉·萨默塞特·毛姆)

我了解毛姆是从《月亮与六便士》开始的,他的很多金句被大家反复摘抄、传诵。
我曾经很喜欢他的一段话:
年轻时我读书很多,不是因为我想那会对我很有益处,而是因为我有好奇心和学习的欲望;我旅行,是因为旅行使我开心,也是为了得到对我有用的材料;我从没想过自己的新经历会对自己产生某种影响,而在之后很久我才明白它们怎样形成了我的性格。在与所有这些陌生人的接触中,我失去了自己作为口袋中一块石头的光滑,这光滑是文人乏味的生活所磨制的。我恢复了自己的棱角,我最终又成了自己。
刚读到这段话的时候,带给我内心的震动是极大地,用口头语来表达,我大概会说“卧槽,怎么有人能够把我的心里话讲出来!”大概就是这种感觉。(不知道大家在看到其它的句子时是不是也会有这样的感觉)
因为这句话我知道了《总结》这本书,然后拿到之后就迫不及待想要看里面是否有更多讲出我心里话的句子。
从毛姆20来岁写人生中的第一本书《兰贝斯的丽莎》,到《总结》,中间经历了40年的写作创作生涯。《总结:毛姆写作生活回忆》是一部自传体作品,它是毛姆对风格、文学、艺术、戏剧和哲学的理性思考。
毛姆是个备受争议的作家,当这样一个作家变老之后,他会说些什么?
我为什么要写作(乔治·奥威尔)

听过乔治·奥威尔的人,一定也听说过《一九八四》和《动物农场》,《一九八四》里面的老大哥形象至今还被反复拿出来映射。个人更喜欢《动物农场》,奥威尔用寓言小说的形式揭露了极权下的社会现实,即使在多年以后,依然发人深省。
除了小说家的身份,乔治·奥威尔还是著名的英语温文体家、第一流的散文家以及言辞犀利的文学评论家。他在文学评论上的犀利程度,丝毫不亚于他的小说。
传记作家伯纳德·克立克说:“对布莱尔来说,他身上的奥威尔,一半是自己要当之无愧的理想形象;正直,诚实,单纯,平等信念,简朴的生活,简朴的写作,简朴的语言,总而言之,一个几乎不顾一切立志要说出不受欢迎的真话的人。
那么,一个不顾一切立志要说出不受欢迎的真话的人,关于写作又会有什么样的言论呢?
下面两段话摘自乔治·奥威尔《我为什么写作》。
写一本书是一桩消耗精力的苦差事,就像生一场痛苦的大病一样,你如果不是由于那个无法抗拒或者无法明白的恶魔的驱使,你是绝不会从事这样的事的。你只知道这个恶魔就是那个令婴儿苦恼要人注意的同一本能。然而,同样确实的是,除非你不断努力把自己的个性磨灭掉,你是无法写出什么可读的东西来的。好的文章就像一块玻璃窗。
作家同科学家、艺术家、政治家、律师、军人、成功的商家——总而言之,人类的全部上层精华——都有这种特性。而广大的人类大众却不是这么强烈的自私。他们在大约三十岁以后就放弃了个人抱负——说真的,在许多情况下,他们几乎根本放弃了自己是个个人的意识——主要是为别人而活着,或者干脆就是被单调无味的生活重轭压得透不过气来。但是也有少数有才华有个性的人决心要过自己的生活到底,作家就属于这一阶层。
值得一提的是,乔治·奥威尔曾说,“毛姆是对我影响最大的现代作家。”
写作这回事(斯蒂芬·金)

斯蒂芬·金以恐怖小说见长,《头号书迷》《闪灵》《绿里奇迹》等等作品都是出自同一个人。他是当今世界读者最多,声名最大的美国小说家之一。但是,他还有另一个身份——编剧。为什么要特别提到这一点?我很喜欢的一部作品《肖申克的救赎》(大家应该也不会感到陌生)就是由斯蒂芬·金担任编剧。
《写作这回事》一半是有史以来最畅销的恐怖小说之王的人生回忆录,一半是国家图书奖终身成就奖文学大师的创作经验谈兼写作大师班。斯蒂芬·金在书中将写作总结为“关门写作,开门改稿”,并提了不少有关写作的小技巧,例如“少用被动语态”、“通往地狱的路是副词铺就的”等等谆谆教导。斯蒂芬在书中提到,每个作家都应该有属于自己的“工具箱”,这是作家赖以生存的基础。他在书中详细阐述了“工具箱”的构造以及功用,是不可多得写作秘笈,是每一个致力于写作的人的福音。
除此之外,本书在斯蒂芬·金的人生和创作生涯当中还具有独一无二的重要意义:1999年6月19日,斯蒂芬·金在外出散步时遭遇车祸,生命垂危。而这本回顾和总结自己的一生和创作经验的书差一点成了遗作。经历了离死亡最近的一次波折之后,斯蒂芬·金不顾身体上的重创,重新捡起笔来,艰难地续写《写作这回事》,他在书中坦陈:“写作对于我来说好比是一种信念坚持的行动,是面对绝望的挑衅反抗。此书的第二部分就是在这样的精神中写成的。正如我们小时候常说的那样,是我拼着老命写出来的。写作不是人生,但我认为有的时候它是一条重回人生的路径。”
写作(玛格丽特·杜拉斯)

熟悉玛格丽特·杜拉斯,是从小说《情人》开始的。后来《情人》改编成电影,由梁家辉担任男主角。片头梁一袭白色笔挺西装亮相,英俊得人神共愤。
玛格丽特·杜拉斯,是法国当代最著名的女小说家、剧作家和电影艺术家。《写作》是杜拉斯晚年的一部随笔集,出版时玛格丽特已是79岁高龄。这本书虽然以“写作”命名,但并不局限于写作本身。
它记录了有关孤独、酒精、情人等等作家的点滴回忆与感受,全书共有五个短篇构成,分别是《写作》、《年轻的英国飞行员之死》、《罗马》、《纯洁的数字》、《画展》。
关于孤独与写作,她说“写书人永远应该与周围的人分离,这是孤独。作者的孤独,作品的孤独。”她认为“怀疑就是写作。”
她这样评价自己,“如果我不是一个作家,会是个妓女。”那么这位大胆的作家又是如何看待写作这件事的呢?
写作课(艾丽斯·马蒂森)

艾丽斯·马蒂森(Alice Mattison),哈佛大学文学硕士,作家,写作课教师。曾在耶鲁大学、布鲁克林学院教授写作课程,后在本宁顿学院艺术硕士班执教22年至今。出版了多部短篇小说集和长篇小说,作品在英语文学界广受好评,曾获美国最佳短篇小说奖、欧·亨利短篇小说奖、小推车奖等。
所以这绝对是一堂“正经的”写作课!
如果你正在寻找一本具有指导意义的写作指南,这本《写作课》一定不要错过!
关于写作:一只鸟接着一只鸟(安·拉莫特)

三十年前,我的哥哥十岁,第二天得交一篇鸟类报告。虽然他之前有三个月的时间写这份作业,却一直没有进展。当时他坐在餐桌前,周围散置着作业簿、铅笔和一本本未打开的鸟类书籍。面对眼前的艰巨任务,他不知如何着手,简直快哭出来了。后来身为作家的父亲在他身旁坐下,把手放在他肩上说:“一只鸟接着一只鸟,伙伴。只要一只鸟接着一只乌,按部就班地写。”
这就是安·拉莫特对写作的理解。一个字接着一个字的写,发自内心的写,写你的直觉告诉你的一切。
虽然是一本教写作的书,但读起来却像小说一般,读完会有一种舍不得放下的感觉。作者谈起写作来,坦率风趣,将写作的各个方面阐述得一针见血又发人深省。
天才的编辑(A·司各特·伯格)

A·司各特·伯格是美国传记作家,普利策奖和美国国家图书奖得主。1971年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天才的编辑》是首本记录美20世纪美国文学传奇“伯乐”麦克斯·珀金斯个人经历的著作。
麦克斯•珀金斯是谁?他是发现了菲茨杰拉德、海明威、沃尔夫等多位伟大的文学天才的伯乐,他以激发作者写出其最佳作品的能力而闻名。他更像是一位“幕后之王”,在这个人人都想要出头的年代,他心甘情愿担任衬托鲜花的绿叶。
这本书的篇幅很长,你可以看到编辑人与重要作家交往合作的细节内幕,还可以看到《了不起的盖茨比》《太阳照常升起》《天使,望故乡》等等文学杰作诞生的始末,这不仅仅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编辑的文学传记,也是一个时代的缩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