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电影院看这部电影之前,我没有读过这本小说的全部,却知道结局,但是依然觉得电影十分精彩。
电影海报1.
赫尔克里.波洛,一个正直洞察力非凡的侦探,一个传统英国式的有些强迫症的绅士,影片里有几个细节:早餐的鸡蛋必须长得一模一样,为此不惜等到中午;一次次提醒站立在对面的人将领带调整至居中;赶着去列车站,一只脚不留意踩上了未知动物的粪便上,他的反应是另一只脚也去踩一次,“这样才平衡”;再一次是他多次纠正别人对他名字的错误发音,都显得十分有趣。内心的秩序和平衡对这个侦探来说十分重要。
一趟列车的豪华车厢,12名乘客和2位列车员,每个人都光鲜亮丽,体面优雅。
在一阵喧闹热烈的声音中,列车出发了。燃烧的煤炭让列车在冬天的风雪里隆隆前行,离开城市的风光翻山越岭,画面渐渐肃杀起来,好像什么隐秘的事随时都会一触即发。终于山体滑坡,列车被迫停在了隧道前的栈桥轨道上,一面是栈桥外不远处的悬崖,一面是耸立的山体,横跨在栈桥上的列车不知道会不会在下一场山体滑坡中被摧毁,如同悬挂着的达摩克里斯之剑,更如列车上诡谲紧张的氛围...... 终于凶杀案发生了,雷切特在自己的包厢里被杀身亡,一场层层包裹的密室案件,雷切特的包厢是一层密室,此时与外界隔绝荒无人迹的野外山岭空间也是一层密室,凶手就在这豪华车厢里的同行人员之间!
每个人都有秘密,每个人都是疑犯。
2.
这个时候最恐怖的甚至不是已经发生的凶案,而是层层谎言和无法触及的真相,未知也就意味着失控!对于追求平衡与秩序的侦探波洛来说尤其如此。
对所有乘客的逐一约谈和层层推理是最紧扣人心的部分,每一个有嫌疑的人接着就会有新的证据来推翻嫌疑,到底谁才是真凶?在包箱里波洛发现了一系列线索:在盥洗台上放着一只空杯子,里面似乎曾经被凶手下过麻药,用来麻倒雷切特;烟灰缸里有两根式样不同的火柴梗、一只雪茄烟烟蒂、一些烧焦的纸片;地板上则留有一块绣着“H”字样的女士亚麻手帕、一根烟斗通条。通过那张未燃尽的纸片,波洛知道了死者雷切特的真实身份是当年一桩震惊世人的绑架案的真凶,但是种种原因,他得以逃脱并未受到应有的惩罚。紧接着所有的人的联系都指向那个家庭和那桩绑架案,阿姆斯特朗。
影片最发人深省的地方在于法律的公正和人内心的正义该如何去守护,很多时候它们并不会被放置在天平的两端,因为它们来自不同的维度,一个是社会契约式的规章,一个是道德上的判断,真正应该被放在天平上衡量的是罪人的罪孽和他应承受的惩罚。波洛在影片的最后有一句话,“天平不再平衡了”,其实天平在一开始就失衡了,罪大恶极的雷切特没有受到他应有的惩罚;而第二次失衡则发生在影片的结尾,波洛说,“这里没有凶手,只有等待重生的人”。
但是关于这个问题的讨论,这个版本的影片中表现得并不多,看起来像在借着波洛的态度快速地给出了一个结论。
但是留白也是一种克制,以留给观众更多的空间,也许作为观众的我们真的应该思考一下,在什么情况下人们会对法律失去信心?当天平不再平衡了之后,人们又该如何处理正义这一命题呢?
3.
回到小说,英国推理教母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名号就足够为电影圈住一波原著粉了,提到阿加莎·克里斯蒂,人们首先会想到的是她的那些耀眼头衔:不列颠帝国女爵士勋章,美国推理作家协会杰出作家奖……但她最引以为豪的,还是作家这个称谓。她是史上最畅销作家,据统计,截止到1950年,阿加莎的全部小说在世界范围内售出大约五千万本。第一部话剧《捕鼠器》也在这个年代登上舞台。她的作品《尼罗河上的惨案》《罗杰疑案》《无人生还》等,不仅是推理小说中的经典,更是影视改编最有市场保障的金牌大IP。
阿加莎•克里斯蒂由案件的进程来揭露每个人的内心活动,反应人心的善恶美丑,而在案件结束之时,侧面反应当下现实社会的光明与阴暗。在日常生活中邪恶的戏剧化表达,这是阿加莎.克里斯蒂无人能及的洞察力,也是她的系列小说最大的魅力所在。
相比当下的某些网络小说改编的剧集,原作首先就没有经过足够的打磨,放在光影中呈现则更是经不起观众的推敲,对不起一张票的价钱。
叔本华曾在《论阅读和书籍》一书中写道:“坏的东西无论如何少读也嫌太多,而好的作品无论怎样多读也嫌太少。”
也许你也是阿婆的书迷,对于《东方快车谋杀案》这部小说的故事你早已滚瓜烂熟,又或许你也是刚刚才知道这部跨越世纪的经典... 都没有关系,相信经典的好作品足以给相继的读者观众们巨大的吸引力。
而吸引人的东西,往往是明明知道结局,我们还愿意义无反顾地去追随,这部很有价值的作品,还是希望你会去看一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