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把标题这句话分享到我的跑写群里时,一个老铁问出本文的开头。
我认为我的回答还是出于诚挚内心的。
“上下半场的分界线在哪里?”老雪问。
我说:“你的感觉。”
为了不像老和尚开悟大师那样神叨叨地,让人觉得玄幻,摸不着头脑,我又解释了一下。
“如果活到五六十岁,还每天在为生计发愁,说明你的上半场仍在继续;如果十几岁便随心而动,随意而行,寻找内心的意义和活法,便是一出场便是下半场。”
不知道我有没有说明白,人生一下半场,我觉得应该这样分界,而不是简单的用一个年龄开分割。
01 何为道
世间有一种东西,有一种客观存在,是这样的:
无影无形,无处不在;轻若无物,重若泰山;若有此物,便可通晓知识,看透伪装,天下皆可掌控。
这就是道。
无处不在的道却各有各的道。
齐白石每天画画,一直画到画不动,画台就是他的道场。
吉普乔格从几岁就开始跑,一生都在跑,跑了十多年,做了十多年的夺冠热门后,在奔跑中思考为什么自己不成功,最终选择更长距离的跑,打破人类极限,马拉松跑进2小时,奔跑就是他的道场。

习武者尽管已经武艺超群,但仍坚持每天练习,一天不练,这一天是如何也过不去的,习武就是他的道场。
爱看书者,一有时间就会读书,一天不读书,便觉得自己面目可憎,书中自有道。
穷诸玄辨,若一毫置于太虚;竭世枢机,似一滴投于巨壑。
即使明透了所有的玄理佛理,也像一根头发放置于太空;就是参透人世间所有的玄机,也如同一滴水投进深山沟壑一样,都是微不足道的。
这是佛讲究的出世,对追求道,真理应该具有的虚怀态度。
像我这样,看了点东西,有了一点感悟,马上颇不急待的和大家分享,虽然看以有点不佛性,但为了学习的深刻,和与大家分享的快乐,我也就认了吧。
因此,佛讲究悟,开悟。
你看和尚们讲求的开悟,并不是虚幻的,不可捉摸的,也不是常人感觉的那样不可理解,对于本人来说,这是多么的一种精神欢悦啊。世间任何精神药物和乐趣都无法与之相比。
还有那些读书人,书读万卷,孜孜不疲,就是要在书中找到自己的本心,找到让自己欢悦的答案,找到理,读书人追求的是明理。
那些武功高手,功夫哪里是一下子练出来的呢?还不都是暑往寒来,从不怠懈,他们要在一招一式中领略武术的精髓,进而达到”手中无剑,心中有剑”,这是武者的道。
六祖慧能说:
佛是自性作,莫向身外求,我心自有佛,身佛是真佛。
这一点和王阳明对于求道的错误方式的阐述大意差不多。
王阳明,又名王守仁,守仁同志的心学有一句名言:
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说的是,我追求做圣贤的路啊,找来找去,其实我们自身就自带有所有的道,或者说所有的天理,真理就在我们内心深处,就在我们身上。为了追求这些,从事物中寻求,这是不对的。
守仁同志的寻道虽然和佛学的向自身求有共同点,但守仁同志是不赞成佛学求道的,他认为佛学有违人性,不是一条寻真理,求道的好路子。
这一点,我们常人也好理解,戒色戒肉,戒各种让我们爽的事情,这谁受得了?
顺着这个路子,我们也不难理解,守仁同志也不赞成朱熹这位读书人的主张。
想当年,朱熹的呼声很高,朱无璋发家后,为了给自己镀金,愣是往朱老先生身上贴。
守仁同志坚持本心。他觉得朱熹读书人的把世界分割开来,“存天理、去人欲”,把“理”与“欲”对立起来,实在是让人不爽,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不人性化。
由此,我们看到,道是无处不在,因人而异。
这么说吧,你有多努力,就与道有多贴近。
02 龙场悟道
守仁格竹是守仁同志悟道有名的一段经历,其实也是一段非常痛苦的经历。
咱也不能说是朱熹老先生“格物穷理”误导了守仁同志,至少在守仁同志矢志追求圣贤之道的光明大道上,朱老先生给迷茫、急迫的守仁同志提供了一个方向。
守仁同志在痛苦的格物历程中,最终用行动验证朱老先生的天理与人欲对立起来,是不对的,这种大胆的怀疑与当时的主流推崇朱老先生的思想格格不入,但却如黎明前的黑暗。
王守仁同志出身于官二代,老爹是中央高级公务员,而且还比较开明,从小守仁同志不想天天四书五经,想出去看看,他老爹就带他走出居庸关,到关外去旅游,这一看不要紧,守仁同志年少表示,要驰骋疆场,报国立业。

他老爹可不愿意,本来要儿子继续考公务员,吃公家饭,更加光耀门风的。
后来,守仁同志转为要走圣贤之路,但同时答应老爹的考公务员请求,只要考上编制,想干啥就行。
守仁同志多少算是走上了体制之路,然后就是对着朱老先生的“格物穷理”,天天看竹子,这一看就很多年。
大家想想,天天不好好上班,醒来啥也不干,就是“格”竹子,谁能理解,在谁眼里都是一个怪胎。
爱迪生一千次的灯泡实验失败,却获得了一千种不同的收获。
这样看来,王守仁同志格物穷理没成功,这其间的焦虑、痛苦、郁结,最终也成就了他最后的拔云见日般的通达。
再加上,贵州龙场的那段艰苦岁月,这些苦都是最终甜的量的积累。
悟道虽苦,但守仁同志也有革命浪漫主义胸怀。
他在龙场没有房子,就住山洞,名曰“阳明洞”,搭个棚子,曰“何陋轩”,立个草窝,曰“君子亭”。
这些看起来土萌式的文雅,也反映了当时守仁同志的乐观主义精神。
生活艰苦,眼看了人到中年,一事无成,看了这么久的竹子,格了那么多物,吃没吃的,喝没喝的,人生走向何方啊?
就在最痛苦窒息时,王守仁,王阳明,终于迎来阳光明媚。
人是有欲望的,人性是不能泯灭的,不能克制人的本能欲望,而去追求发扬所谓的天理,朱老生这些主张是有问题的。
那怎么办呢?
从任何事物上寻道都是错误的,唯有把目光聚向自身,倾听内心。
随心而动,随意而行,遵循自然规律,听从本心,这就是圣贤之道,就是道。
什么天理、人欲?其实就是一回事,天理就是人欲。
哇!
该吃吃,该喝喝,高兴就唱,难受就哭,困了就睡,开心就爱,快乐至上。
怪不得王阳明的心学大家都推崇,这很人性化啊,很接地气,很舒服。
这就是真理,就是道。
03 打造自己专属的悟道场
道在我们自身,那么每个人的龙场又在哪里呢?
这就是我之前多次分享的,找一件喜欢可以经常做的正向的事情,重复做。
画家天天画,音乐家天天弹,运动员天天练,学者天天读。
生活就是我们的道场。
人人时刻都在悟道。
但真正悟到的人很少。
而一旦开悟得道,便通达无阻,圆融明晰,欢愉无比,一切都在掌控中。
这一点不虚幻,不忽悠,都是实实在在的行动所得。
读、跑、写等,都是通往真理、寻道之路。

我们的一生在解决了生存问题后,都会自然地走向悟道之路。
而那么多有趣的道场可供我们选择。
加油,祝早日开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