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是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还非常国际化。这里东西方文化相互碰撞、相互融合,使得八百里秦川,乃至整个中华大地都呈现出了开放、多元和浪漫的色彩。
唐朝对异国服饰兼收并蓄,尤其是女装,从外形到装饰都大胆地吸收外来服饰的特点,创造出了一些奇异多姿的特色服饰。这些特色服饰,不但彰显了唐代女子的个性,也使得唐代服饰更加丰富多彩、富丽堂皇。
唐朝诸多新颖的服饰中,胡服是影响最为巨大的一种。在唐代,裤褶服代替了秦汉以来一直流行的服饰,将交领、宽衣大衫、曳地长裙等着装形象转变为盘领、紧身窄袖、合身的短衫和瘦瘦的长裙。其中,胡帽和小蛮靴更使服饰趋向于强调体态的美感和行动的自然。
到唐代时,胡服的传入已有几百年的历史。而胡服在妇女中的流行乃至成为一种时尚,则是在唐代贞观到开元年间。胡服中的“胡”并不单单指西域的少数民族,而是包含了印度、波斯乃至阿拉伯的广大地区。而这些地区和民族之中,对唐代宫廷和贵族妇女影响最大的要数回鹘了。
回鹘是唐代出现在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原名“回纥”。唐贞元四年(788 年),回纥可汗向唐政府提出请求,改称为回鹘。唐代中原与回鹘的经济文化交流非常密切,尤其是回鹘妇女服装及回鹘舞蹈,可以说已经成为唐朝生活的一部分。
回鹘装的着装形象为:翻折领连衣窄袖长裙,衣身宽大,下摆曳地,腰际束带;翻领及袖口均加纹饰,纹样多为凤衔折枝的花纹;头梳椎状的回鹘髻,戴珠玉镶嵌的桃形金凤冠,簪钗双插,耳旁及颈部都要佩戴金玉首饰;脚穿笏头履。回鹘装的造型,与现代西方某些大翻领宽松式连衣裙款式很相似,是古代综合希腊、波斯文化与中国文化的产物。
唐代胡服之所以流行,很大原因是与当时胡舞的流行有关。唐代胡舞很受欢迎,据说当时唐玄宗、杨贵妃和安禄山都是跳胡舞的好手。胡舞的种类十分丰富,共有十几种之多,既有从西域传来的胡歌舞,又有从中亚细亚塔什干一带传至的以跳跃形式表演的“胡腾舞”,从中亚细亚萨马尔汗传来的表演时急如旋风的“胡旋舞”,还有从中亚一带传来的“柘枝舞”,以及非常受欢迎的“霓裳羽衣舞”等。
舞蹈受到钟爱,那么与之配套的音乐和服装自然就会引起足够的重视,于是唐代的各种舞蹈,都有定式的舞衣与之相配。一般来说,跳“胡腾舞”的舞人都要戴一种虚顶的“织成蕃帽”,身穿窄袖的胡衫,帽子上一般都缀有宝珠,在舞蹈的时候会随着跳跃旋转而闪闪发光。腰带上还要佩带小铃铛,随着节奏发出各种和谐的声音。
这样一套装束,既是舞服,又是西域、尤其是波斯人的日常服饰,具有非常浓厚的异域色彩;而“胡旋舞”的舞者,则是要身穿绯袄锦袖,绿绫柄裆袴,还要脚穿赤色皮靴;“柘枝舞”所穿的服饰又有所不同,一般是窄袖银带,头戴卷檐、饰以铃铛的小帽;最有特色的要属“霓裳羽衣舞”的舞者,他们身穿缀满羽毛的上衣,裙裾处镶有白色闪光花纹,非常的漂亮。
胡舞在全国流行以后,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主要娱乐方式,民间的妇女为了穿上具有异国风情的胡服,都竞相学习胡妆和胡舞,并以此为美。
胡服盛行的原因与唐朝实行的开放政策是分不开的。也正因此,才使得长安城充满了新奇和异样,使得唐代服饰变得如此富丽堂皇,也使得唐朝服饰文化大放光彩,呈现出了绚丽多姿、雍容大度的骄人局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