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1年,一个少年在答校长问时发出了振聋发聩的声音: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8年后,他得老师帮助,进入刚创建的南开大学求学,学号62。影响少年至深的这位老师就是张伯苓。
今日有幸在《师道》一书中读张伯苓先生的故事,内心澎湃。
19岁,青年张伯苓见国之危难,发愤攻读航海专业。甲午战争中国败,已无战船可驾驶,一身本领无处施展。等啊等,终于等到了上船的机会。一次,张伯苓所在的通济舰执行护送任务,清廷大员去山东办理威海卫港口领地接收转让手续。
可悲!眼睁睁见在中国的土地上空,飘扬的竟是太阳旗,鲜红色,如血一般,刺痛国人的心。
可叹!太阳旗降下,好不容易挂起的清朝龙旗,竟是“摇摇欲坠”,一面旗也逃不开被降下的危难。
可恨!敌军的米字旗傲慢地升至高处,睥睨中国万里疆土,竟是轻而易举,何等奇耻大辱!
参加这场屈辱仪式的清朝兵勇,个个面黄肌瘦,精神萎靡,有的甚至随身揣着烟枪,战斗力不知比魁梧的英军弱了多少倍。
“本着匹夫有责之意,要救国,救法是教育。救国需改造中国,改造中国先改造人。”自此张伯苓决心用教育救国,一番出国考察后,1904年,他开办南开中学,随后几年踏访哥伦比亚师范大学,师从杜威,考察50多所学校,学成归国。“故欲强中国,非打破保守,改持进取不可也!”1919年,南开大学敞开大门,迎来了许多学子,其中就有那个有志少年。
南开大学仿佛是那个时期的一座灯塔,它的光火,在炮火声中不曾灭。一树春风千万枝,一班新少年在南开担起“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责任。
清兵面黄肌瘦的“病夫”模样像刀疤一样,提醒着张伯苓,他说“我中国人所最缺者为体育”体弱必须练体育呀!早在开办南开中学时,先生就关注中国的体育。他曾在演讲中发出呼喊:中国何时才能有自己的奥运选手?中国何时才能有自己的奥运会代表队?中国何时才能举办一次奥运会?这三个问题的答案中国人花了一百多年来回答,跨越时空向先生交一份答卷。
1919年,张伯苓先生身在天津,更是站在彼时国民教育的高处,愚生仰望之。写至此处,车已到站,悄悄带上阅读的幸福感与满足感,下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