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75
(文中简要描述了彭德怀的经历)。
彭六岁丧母,受后母嫌憎。
在老式私塾挨打后反抗老师被。
父亲把他送到婶母那里。
婶母送他到新学堂,遇到激进派教师,受到“孩子们是在他们父母做了的时候诞生到这个世界上来的,所以并不是必须孝敬父母。”
祖母把子孙当做奴隶,抽鸦片。
彭一次打坏她的烟盘。
祖母要求族人溺死他。
继母赞同,父亲不反对。
舅舅救了他,但仍被赶出家门,此时彭9岁。
继母甚至要求他把衣服留下,但彭证明这是他的生母给他做的,才作罢。
开始闯荡世界。
放牛、矿工、鞋匠学徒、矿工、修水渠
攒了些钱,但换了军阀后,钱变成了废纸。
回到舅舅那里,与表妹定亲
饥荒时,带领闹事的农民攻打地主。
逃命。
当兵,走上革命生涯。
准备回去结婚,但表妹已死。
舅舅死了去奔丧,那位想要溺死他的老祖母听说他当了官,步行十里路来迎接他,态度谦恭。彭给了她一些钱,她以后就在家里赞扬彭是个模范孝子。
看到这样的经历,不知道大家想到了什么。
一方面,不幸的童年让他如凤凰涅槃,置之死地而后生。
另一方面,艰苦的生活磨砺了他的品质和身体。
这段历史是彭亲口讲述给斯诺的。当时他的原话不知是怎样,但是从斯诺的笔下,我们看到一个年纪轻轻,却已经饱尝人间冷暖的革命者。
近年来,网络上对于原生家庭的抱怨此起彼伏,刚进入社会的年轻人,将生活、工作、交往中的诸多挫折的原因都甩锅给了原生家庭。尽管我也认为原生家庭会对人的发展起有一些影响,但这种影响并非当下失意的主要原因。
相比于这些革命者(在红军中,很多人的经历都远比彭要悲惨),我们过于幸福。
也可能恰是因为过于安逸和稳定,才使得我们失去了思考人生的机会。
P283
彭德怀总结游击战的主要原则(一共10点):
第一,游击队不能打打不赢的仗。除非有很大的胜利把握,否则不同敌人交战。
第五,在与敌人正常交战时,游击队的人数必须超过敌人。
现在的口号是“首战用我,用我必胜”。尽管可以鼓舞士气,听起来十分威风,但实际上并不科学。在当时的游击战术中就更是如此,本身兵力和装备就远逊于敌人,对于失败、损失的承受能力很差,所以在打仗之前,就必须有极大地把握,因此不是“用我必胜,而是必胜采用我。”
即使是现在也一样。人的价值比以前要更加受到重视,任何轻微的失败都会产生难以控制的蝴蝶效应。无论是海湾战争,还是伊拉克战争,美军所提出的均是“非对称战争”,力求击败对手,而且要己方零伤亡。
P292
所有这些活动(唱歌、乒乓球、看书等列宁俱乐部活动),使士兵们十分忙碌又十分健康。我没有看见过随营商人或随营妓女和红军部队在一起。
部队基层管理有一个不成文的原则,就是不能让士兵们闲下来。都是年轻气盛的小伙子,一旦空闲多了,就会无事生非。所以每逢节假日,甚至是每天操课结束后的休息时间,也都安排了文体活动和会议,尽管饱受诟病,但既能进行人员管控,又显得有政绩,各级主官也就非常热衷了。
随营商人似乎现在在基层单位还存在。几乎每个营区都有那么一两个神通广大的老阿姨或是老伯,他们能随时给你提供饮料和零食,以及你想要的其他什么玩意。
为什么还有这样的人存在呢?
首先当然是有需求。其次,很多部队营区都在偏僻的地方,外卖、网购都不大方便,小卖部又限制开放时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