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6502757/3a892c0e2329507d.jpg)
最近我们读书会推荐的书目是殷海光的《逻辑新引》,殷海光是我国重要的逻辑学家、哲学家之一。金岳林先生的高足,在台大哲学系任教。他参加并翻译了《通往奴役之路》。
《逻辑新引》这本书分为《逻辑新引》和《怎样判断是非》两大板块。这本书专业性强,没有一点趣味性,读起来实在是比较枯燥乏味。我被书中的绕来绕去的推理、判断搞得头晕目眩,好几次都准备放弃读它了。 但是,想到推荐人杨之对我们的期待,我决定硬着头皮也要读一读。好在软件“微信读书”里有听书这个功能,看不下去的时候就听书,让耳朵忙起来。就这样在两个星期规定的时间里,我也没有能读完这本四百多页的、难啃的逻辑书。
昨天上午十点钟,由群里的书友杨之主持,我们准时展开了线上读书交流活动。出乎意料的是群主海蓝没有参加此次活动。今天这个读书交流会,对主讲人是个考验。这本书不同于以前读过的那些散文、诗歌、历史等方面的书,交流些什么?怎么去讨论?面对大部分都没读完,甚至都没兴趣看一眼的书友们,主讲人杨之该怎么来“客串”这个有难度的线上读书活动呢?
从杨之平时张口闭口大谈“逻辑”的行为来看,这个家伙在这方面应该有些“功底”,我难免有些“替古人担忧”的嫌疑。杨之大概是个慢性子的人,他打开了视频,我看到带着眼镜,有些中年油腻的“大叔”,在不紧不慢地说着话,没看出他有什么压力。他一边讲一边要给我们放他准备的材料,结果没放出来。他接着自顾自地说话,估计他因为感兴趣,读过并研究过这方面的东西,所以,能信口说来、举一反三地谈。此时,估计大部分书友像我一样,大脑空空,心里发怵,害怕讲话。
一谈逻辑,大家都似乎感到深奥、难懂。觉得专业的人才会去研究它,与我们有何相干呢?杨之说这其实是个误解。这本书中讲了逻辑的作用,讲了逻辑学习的必然性。逻辑是一种必然有效的推论规律的科学。它讲思想与实际行动的关系,思想与活动互补乃是公理,人之所以是人,就在于能够运用思想来指导行为,思想的正确可以减少行动上的错误。逻辑就是一种规律,它在思维中体现出来,比如在生活中,看到一种现象,运用逻辑思维把它清晰地表达出来。
如何看见思维中前后的关系呢?通过反思来解决。杨之抛出一个问题:“什么是反思?”,群里立刻有书友积极发言了。一个书友说:“反思就是对过去做过的事情进行回顾、认识、提升和改进”,也有人说:“是对积极做事之后的一种评价,没有积极去做事,反思就是无根之谈。反思的切入点如果固化了,反思的结果就会大不相同。牛顿见到树上的苹果落下来,发现了万有引力,普通人可能会想,明天不要坐在这个树下面,否则掉落的苹果会砸到脑袋上”。
张占兵书友举的这个例子有些意思,说明普通人与伟人反思的角度差别巨大。这讲的就是逻辑学中思维的切入点。
![](https://img.haomeiwen.com/i6502757/150c554336e3bd84.jpg)
杨之讲的最多的是:“分类”,我不知道“分类”与逻辑有什么关系。他说:“世上的一切事物都被分类了,所有的东西都在这个网里。如果不在这个网里,那就可能在人们的认知之外”。
他又讲了逻辑里三段式推理:“所有生物都会死,病毒也是生物,所以病毒也会死。”大前提是:“所有生物都会死”,小前提是:“病毒也是生物”,结论是:“所以病毒也会死”。
三段式推论格式是:大前提+小前提=结论(大前提要正确,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为了活跃气氛,杨之又问:“有没有书友再举个例子?”
有一位书友说:“自私的人是不快乐的,你是自私的人,所以你不快乐”,杨之说这个推论是正确的。
“假如大前提是错误的,能否推出正确的结论来?”他又问。
大家都说不可能。被杨之这么介绍,看来逻辑学也不是学不懂的知识。
我只在这里记下了他讲了一个例子,其实主讲人在三个多小时里,大谈特谈了许多,我就不一一累述讲了。
这本书用了太多的公式化、概念化的表达方式,让我们大脑难以快速“消化”。因为专业性强、枯燥、无趣,所以许多人“望而却步”。
我们应该跳出舒适的圈子,读读这本《逻辑新引》,啃啃这个“硬骨头”,让自己逻辑思维能力有所提升。
昨天的线上读书交流活动,在“逻辑大师”的主持之下,圆满结束了。我虽然学了一点皮毛,但感觉还是有一些收获的。开卷有益。
![](https://img.haomeiwen.com/i6502757/986c54e5d22e6f39.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