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千字文》,《三字经》虽然成书的时间晚,但是它传播的面和深入人心、脍炙人口的程度要超过《千字文》。
![](https://img.haomeiwen.com/i7529785/cc9df3f9bce2bd2d.png)
《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并称为中国传统蒙学三大读物,合称“三百千”。“三百千”构成了中国古代少儿读物的小宇宙,它们有一个共性——通俗易懂、短小精悍、琅琅上口。它们涵盖了中华民族思想文化的精粹,所以数百年来一直受到历代文人和教育家们的追捧,成为了一代又一代中国儿童的传统启蒙教材。
《三字经》成书于南宋末年,从成书到现在已经风行700多年,流传海外众多国家,是一部优秀的儿童道德教育教材。我们知道《千字文》有确定的作者周兴嗣,但是《三字经》的作者目前是存疑的。比较流行的说法是,《三字经》的作者是南宋的大儒王应麟。
除了王应麟,还有一位是和王应麟同时代的文学家区适子,还有人考证出来也许是明代的黎真。但现在大家最认同的作者是王应麟。
![](https://img.haomeiwen.com/i7529785/dad16dbe73808e32.jpg)
为什么这个作品的作者会出现争议呢?主要是因为,中国古代没有现代的教育部去统编全国教材,像《三字经》这样的启蒙读物更多的是私塾教师来修订,它没有现代可以校对发行的出版社。
私塾的教材都是口口相传,非常容易散佚。我们今天看到的文字都是很幸运地流传下来,而有大量的文字因为古代的保存方式、书写工具的落后,大多数都散佚掉了。即使像《红楼梦》这样的鸿篇巨著,后面的部分也散佚了。
我们可以判断的是,在古代像《三字经》这样的文字一旦成形后,流经到一个文人手上可能就会经过一次修订,然后当它再到不同的时间节点,不同的时代,流通到不同的人手里,由于他们当下的需要和时势的变化而会有新的修订。
所以,我们可以确定的是《三字经》的作者究竟是谁已经不可考,但它一定是在历代圣贤的合力加工下,才有了现在这个风貌。当然,王应麟应该是《三字经》的造始。
我们还可以确切知道的是,它流传到民国的时候,国学大师章太炎又做了较大的增改和修订,这就是为什么成书于宋朝的《三字经》会有明清以及民国历史的原因。
可见,《三字经》发端于王应麟,然后经过历代的文学家共同修订,最后有了今天的样貌,它可谓是集大成之作。
![](https://img.haomeiwen.com/i7529785/dd7fcf57cc3d10a2.png)
说起王应麟,他是位很值得一说的人物。首先,他和《千字文》的作者周兴嗣一样,都是朝廷中受到皇帝倚重的大臣,他是南宋理宗时期的礼部尚书,属于现在的正部级官员。
王应麟还有两件事值得称道。1256年的宋理宗年间,王应麟主持科举殿试时十分赏识一个考生的试卷,他上奏理宗皇帝:“这个试卷以古代的事情作为借鉴,忠心肝胆好似铁石,我以为能得到这样的人才可喜可贺。”
宋理宗听了王应麟的推荐,封了这个考生为第一进士,成为当时的状元。这个考生就是我们熟悉的民族英雄文天祥。这是王应麟值得称道的第一件事。
第二件事情是,他屡次冒犯当时的权臣丁大全、贾似道而遭罢斥,后辞官回乡。王应麟最痛苦的事莫过于见证了南宋末年朝政的腐败,同时也见证了南宋为元所灭的整个过程。
宋被元所灭后,他在民间隐居了二十年,在这二十年里他一边著书立说,一边进行教学。他铁骨铮铮,不接受元朝对他的招安。所有著作,只写甲子不写元朝的年号,以示不向元朝称臣,以表达他对宋朝的缅怀。
他一生著作颇丰,著有《困学纪闻》《玉海》《诗考》《诗地理考》《汉艺文志考证》《玉堂类稿》《深宁集》等六百多卷。但是知名度最高的反而是这部《三字经》,这可能是他做梦也想不到的事。
王应麟晚年为教育本族子弟读书,编
![](https://img.haomeiwen.com/i7529785/1c726c6e468eaa1c.jpg)
写了一本融会中国文化精粹的“三字歌诀”。他是通古博今的大儒,举重若轻的大家手笔写出这部“三字歌诀”,当然是非同凡响。
《三字经》以“人之初,性本善”起篇,相信每个中国人都知道这六个字。“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这几句话的意思是:人出生之初,禀性本身都是善良的。天性也都相差不多,只是后天所处的环境不同和所受教育不同,彼此的习性才形成了巨大的差别。
![](https://img.haomeiwen.com/i7529785/e1df86e13e0e4c2c.jpg)
《三字经》虽然字数不多,但内容不少。它主要说什么呢?总结一下就是:三纲五常十义、五谷六畜七情、四书六经、诸子、历史朝代更迭。
这些内容对于古代中国人来说如数家珍耳熟能详,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说是陌生的。比如说三纲五常十义。
三纲是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是指仁义礼智信。现在我们对于三纲提得不多了,因为它有一点点封建思想的糟粕,现在已没有朝廷,父子夫妻之间也没有孰高孰低之说。
不过,一直到今天中国人对五常依然非常重视,经常挂在嘴边。在台湾的学校里,比如一年级的班级,他们叫仁班、义班、礼班、智班、信班。
十义,了解的人就更少了,它就是人间的十种美德:父慈子孝、夫义妇听、兄友弟恭、长慧幼顺、君仁臣忠。这十种美德放在今天的社会当中,同样是被我们推崇,散发着它的光辉。比如父慈子孝永远是不变的。
《三字经》的核心要义,其实也是儒家的核心要义。
![](https://img.haomeiwen.com/i7529785/262dbb720c5231ac.jpeg)
再说五谷六畜七情。首先人吃五谷杂粮,五谷有几种说法,主流的说法是稻、菽、稷、麦、黍。六畜是指马、牛、羊、鸡、犬、豕。七情是喜、怒、忧、思、悲、恐、惊,也就是我们每个人一生当中所有情感的汇总。
三纲五常十义、五谷六畜七情给一个启蒙时代的孩子去讲,那么相信他在读了三年五年私塾后,他就已经成长为一个比较理性的人。
四书六经诸子。四书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我们经常听说的是五经:《诗经》《书经》《礼记》《春秋》《易经》。六经是在五经的基础上加了一个《乐经》。有很多人说《乐经》这本书是不存在的,可能存在于传说中,也有人说是在秦朝焚书坑儒的时候把《乐经》烧掉了。但《三字经》中承认的是六经。
诸子是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所谓: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阴阳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除去小说家不谈,所以称"九流十家"。
通过读一本《三字经》,你基本上对中国文化整个的发展了如指掌,最后的部分就是历史朝代的更迭。
《三字经》对中国历史做了一个非常简略的梳理,但是又非常精准。后来经过国学大师章太炎的增修,《三字经》变成了一个从三皇五帝到中华民国的一个完整的历史,应该说这本书涵盖了上下几千年的历史文化知识、传统文化思想、识字的教育,句式灵活排版精妙语言通俗易懂,行文流畅,跟《千字文》一样兼具了文学的美感、哲学的美感,以及历史学社会学各方面的美感,它是一本集大成之作。
说到这里提一下另外一篇叫《弟子规》的著作,在这里我们一起来做一个梳理。很多人把《弟子规》和《三字经》等而视之,这是不太公平的。《三字经》和《千字文》是流传千古的经典,而《弟子规》很多时候是在过去的知识分子眼里是不入流的著作。
当然我们对任何文学作品都要抱持一个尊重的态度,仔细读过《弟子规》后,不能说 不入流,只能说它也有可取之处。发展到今天依然有很多人读它,一定有它的精妙所在。但确实不能把它和《三字经》《千字文》等而视之,主要从以下两个纬度来判断。
一、作者地位
《千字文》的作者周兴嗣是皇帝身边的文学顾问,博学,是善于属文的史学家。参与撰写皇帝实录、皇德记、起居注、职仪等百余卷,著有文集十卷。
《三字经》的作者王应麟是南宋时期的礼部尚书,他与胡三省、黄震并称“宋元之际浙东学派三大家”,其师从学术界领袖朱熹,涉猎经史百家、天文地理,熟悉掌故制度,长于考证。一生著述颇富,记有二十余种,六百多卷。所撰《玉海》二百卷,囊括当时科举考试所需的各类知识;考据性笔记《困学纪闻》以考证为特色,居“宋代三大笔记”之首。
周兴嗣和王应麟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都是当时朝廷最有文化的大臣,也是皇帝最信任的人,他们内心的文学素养和道德操守都很高。
《弟子规》的作者是清朝初期的李毓秀,他是一个落第的秀才,虽然他精研《大学》、《中庸》,创办敦复斋讲学,被人尊称为李夫子,但他的文学能力比起周兴嗣和王应麟应该是天差地别的。
![](https://img.haomeiwen.com/i7529785/6073859ea9737ae0.jpg)
二、内容角度
我们来看《弟子规》内容:
父母呼,应勿缓。
父母命,行勿懒。
父母教,须敬听。
父母责,须顺承。
可以看出语言是很口语化的,字面意思也能一望而知。但《三字经》和《千字文》的很多内容是有很多典故的,没有学习基础你是读不懂的。
比如,“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这些内容就不是能一望而知的。再比如,“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这些文字里面是有典故的,如果你不了解孟母三迁的事,就不知道它说什么。
![](https://img.haomeiwen.com/i7529785/89e34300cc1c78a4.jpeg)
所以,对比一下内容可以知道,《弟子规》更多的是教条的东西很强,它偏重于某些规章制度,告诉你要干什么,以直白的口语方式对你进行灌输。它的文学性和哲理性是要弱很多的。
《弟子规》的出现其实是对当年那些乡间的农民和打短工的人,对所谓的流民的一个教育。意思是你们应该有起码的道德规范,你们读不懂《三字经》《千字文》,可以读一下《弟子规》,你们应该保持社会的基本稳定,这样的一个作用。
而今天我们的社会非常和谐稳定的情况下,让我们的孩子应该学的不应该是教条性内容,而应该学的是兼具了文学、哲学各方面优点的文学作品。我们不说《弟子规》不入流,只能说《三字经》《千字文》是更好的选择。
![](https://img.haomeiwen.com/i7529785/e601b17afd06aa67.jpeg)
《三字经》的最后部分是章太炎加上去的,他告诉我们要多读书,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而腹有诗书气自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