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明前夕,拨开厚重的圣光,拂去历史的尘灰。品一杯香茗,执一卷《论语》在手,叩问过往,去寻找最初的教育。
《论语》,它教我们学会了怎样教人,给我们树立了正确的教育观。孔子以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著称,他长期从事教育活动,有弟子三千,可以说是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通过教育,孔子对我国文化传统的形成和传播做出了伟大的贡献。
怀着一颗虔诚之心去捧读《论语》,得知它教育思想博大精深,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从而得以延续千年。其微言大意早已照亮了众多师者的教育初心。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是否还依然铭刻于心?我觉得这八个大字其实就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初心。作为一名合格教师,除了要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的组织能力、教育科研能力外,更重要的是要求教师应有较高的职业道德修养。大学毕业典礼上,系主任引用陶行知的话告诫我们:“教师的道德品质,不仅是规范自己行为的需要,更重要的是用于教育学生的需要,教师职业的特殊在于育人,不仅用自己的学识育人,更重要的是以自己的品德育人,不仅通过自己的语言去传授知识,而且要用自己的灵魂去塑造学生的灵魂。”师者,良心职业,我等不敢轻视之,并认真实践。
《论语》指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礼记 学记》中谈到“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教师与学生教学相长,更要不断的“学习”。读完《论语》明白了什么叫作“学问”。对于教师而言,学问是从教学经历中来,从教学工作的点点滴滴中去体会来的,是从每天实实在在的教育生活中来的。所以《论语》后面说到“观过而知仁”,我们看见别人犯了这个错误,自己就会思考,就会反省,我不能犯这个错误,这就是“学问”。从这个角度出发,教师要时时刻刻地观察、思考、体验、反省,这才是教育的学问。我们所有的人开始做反省时也是不容易的,但慢慢有了进步和收获,就有会心的兴趣,就会“不亦说乎”而高兴了。实际教育工作中,校领导引领我们每天坚持教研让老师们集思广益,提升教学水平,开展高效课堂;“班主任工作经验座谈会”、“辅导员工作经验座谈会”活动的相继开展更让老师们思想相互碰撞,相互吸取班级管理经验;“名师学习汇报活动”“教师素养提升工程”,的开展让我们的眼界和素养得到了共同提升。忙碌的工作中体会终于到了“不亦说乎”的真谛。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孔子在《论语•为政第二》中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的教育思想,这句话为孔子所提倡的一种读书及学习方法。指的是一味读书而不思考,就会因为不能深刻理解书本的意义而不能合理有效利用书本的知识,甚至会陷入迷茫。而如果一味空想而不去进行实实在在地学习和钻研,则终究是沙上建塔,一无所得。总之,思与学相结合才能使自己成为有道德、有学问的人,才能成为学生的楷模。教育专家李镇西坚持教学与反思相结合,书写了《爱心与教育》《做最好的班主任》《做最好的老师》等教育著作;薛瑞萍老师更是从一线出发写出了《给我一个班,我就心满意足了》等作品……我手写我心,向名师看齐,我也开启了班级日志的记录,让思与学相结合,岁月的沉淀,那些被书写被反思的日子,终将不负青春年华。
翻看《论语》,再一次看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告诉我们对待学生要严格要求,先让学生积极思考,再进行实时启发。师生间相互质疑,这样才能提高学生“闻一知十”、“举一反三”的思维能力。孔子还要求对学生“听其言而观其行”,根据学生的水平的高低进行教育:“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在他看来,每个人的智力、性格都存在着差异,教育应以学生的不同的才能和特长作为依据。《论语》中子张、子路、子夏都曾向孔子“问政”,孔子根据每个人的不同性格特征给予不同的解答,表现出对每个人的尊重。也再次诠释了因材施教的真正涵义。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他虚心向别人学习的精神十分可贵,古代教育家尚且如此,何况我们呢?他的这段话,不仅对我们教师的学习具有指导意义,而且对于我们处事待人、修身养性都是有益的。
……
国学大师南怀瑾曾说过:“孔子思想与《论语》本书的价值,无论在任何时代、任何地区、对它的原文本意,只要不故加曲解,始终具有不可毁的不朽价值。”“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一种精神体现,一种知识的内涵和文化品味的体现!
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我要说:“半部《论语》教天下”。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身为教师,我学识虽浅,但我会在不断地成长中,不断地学习,砥砺前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