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到底为什么要阅读?
鄙人从小到大读过很多很多本书,平时老会有人会问我,没事读什么书啊?或者对我说,读书有什么意思?其实在回答这个问题时我很难办,因为多数人既定的思维是读书仅仅是课堂上的事情,上完学就不必读书了。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解决多数人第一个困惑——读书有什么用?
请你们告诉我,人吃饭有什么用呢?吃饭让我们饱腹,让我们活着,那么天天吃糠咽菜能不能活下去?可以,一天如此,两天如此,和天天烹饪美食的人有什么区别?没什么区别,长期以往呢?当人们一起谈论着鲁菜的清香、川菜的麻辣、粤菜的鲜嫩、闽菜的色调,你能凑一块说些什么?呵呵一笑——“今天喝的农夫山泉有点甜。”
都知道书是人的精神食粮,有的人吃,有的人不吃,不吃饿不死,不吃也不见得蠢到哪去,但是我们会常常感到,常吃精神食粮的人比不吃的人思维宽广、丰富,人吃饭为了活着,但是活着不是为了吃饭。再借用网上流行的一句话:“以后买菜用不上高数,但学好高数决定了你以后在哪里买菜。”
写到这里,我想说第二点——阅读的层次问题
我把读书划分为五种境界,接下来大家可以对号入座一下:
第一层:不读书,从上完学开始就几乎没碰过书;
第二层:打发时间式的读书,在等车时,无聊时,实在找不到干什么,找一本杂志,或者一部网络快餐小说打发时间;
第三层:应试读书,为了考证、为了做某一项工作,比如你想进一步完善自己的销售水平,可能去买一些营销学、沟通学之类的书记,这是为了一种目的去读书;
第四层:为了充实自己的阅历,为了丰富自己的见识,自觉找很多经典好书来读;
第五层:像五柳先生里写的:“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没有目的的去读书,这就超脱了阅读的概念,成为一种生活状态。
当你把读书从打发时间当作充实自我转变时,那么你的读书境界便从低层向高层次转变了,可以说,读书越多就越能察觉自身的浅薄,阅读好比一个蓄水池,日积月累去触碰这个水池的极限,书籍的积累就是一个扩充水池的过程,从水池的现有储量再到水池的最终容量,量变可以质变。好比我最初读到一首词——“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很美,那么我就想知道,这么美的词是谁写出来的?想必大家都知道他就是南唐后主李煜,我们可以在此引申了——他是一个皇帝,一个皇帝为什么写词,还写的这么凄美?——可以追溯到五代十国史——继续追溯到宋太宗赵光义。我们再换一个方向引申呢?——这首词叫什么?——虞美人——但这只是一个词牌名——这是唐代教坊曲——用这个词牌名写词有两种正体,五种变体,可见,一个知识水池的打破都需要更多的水池才能蓄满。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我们自身的知识水池有多宽广?老家有句俗语:“满罐水,摇不响,半罐水,响叮铛。”
现今社会大背景下,时代洪流滚滚而来,优胜劣汰是再正常不过的法则,更何况中国是拥有14亿人口的大国,优秀的人比比皆是,我们要做的就是不断的认清自己,充实自己,让自己成为洪流之中不那么容易被冲刷下去的一叶扁舟,扛过风雨,走完一生,书籍是一块很好的压舱石。
最后,想送给大家我自己的一点粗陋想法——真正的阅读应该怎样?
说实话,读书不要那么刻意,也不要去攀比,不是哪部作品有名就一定去追寻,名著是给你积淀的食粮,不是用来装逼的工具。苛责自己去读完你并不喜欢的《尤利西斯》,可能完事一头雾水,毫无所获。我们读书凭着自己的人生经历去找到适合自己的,不是别人推荐的就很优秀,那是他合适,并不代表你合适。也不用死记硬背强求自己去阅读,随心而为,我们读完一本书真的记不住太多,刨除故事的梗概,往往只能留下那么一两段话记忆深刻,可是,读完一本书,哪怕你只记住了一句话,这句话对你而言有所触动,对你有意义,那么这本书没有白读。
正如我打下的这短短千字,看过之后,你可能转瞬就忘,记性好点,记住一段时间,可是这些真的重要吗?在茫茫人海有幸通过文字与各位进行了一场心灵交流,我们毫不熟悉,素昧平生,但是此刻在我们的心里留下了浅浅烙印,经历过占用过了你生命之中短短几分钟时间,足够了,哪怕你不认识我,哪怕你会忘了这些文字,只希望在往后的日子的突然想起这些文字的时刻内心还有微微触动,我便会觉得特别温馨。
那么,亲爱的陌生人,趁着这秋高气爽的午后,请让我们一起去阅读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