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国学与传统文化人文社科想法
王景福:《儒家“三论”与生态文明》

王景福:《儒家“三论”与生态文明》

作者: 王景福_GOOD | 来源:发表于2018-07-23 10:53 被阅读190次

       

            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灿若繁星,其中,儒家对“天人”、“欲物”、“德刑”三大关系的认识与实践,几乎涵盖了生态文明是什么、为什么、做什么三大核心问题。为叙述方便,我把三大关系简称为“三论”:“天人论”,即天人合一;“欲物论”,即欲多物寡;“德刑论”,即德刑双用。“三论”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是:天人合一既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伦理基础,又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终极目标;因天人一体并相互感应,欲多物寡必起纷争,造成生态危机;仁爱万物、严刑峻法才能转危为机,达成生态文明。

         

          天人合一:生态文明的理想境界

          天(自然界)与人(人类社会)到底是什么关系?对此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作为东西方文化的分水岭。传统的西方文化认为,人是自然的主宰,人与自然是二分的、对立的,人应当主宰自然。因此,征服自然为其首要任务。其产生的文化背景,是渔猎民族的生存方式,崇尚自由民主,信奉科学技术,迷信武力征服,他们率先迈进工业文明,首先遭遇生态危机。

          传统的东方文化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人和自然是平等的,人不能主宰自然,要顺天道、通人道、道法自然。因此,和谐自然是首要任务。其产生的文化背景,是农牧民族的生存方式,必须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倾向保守,爱好和平。结果是经济社会长期落后于工业文明。但进入工业文明后,受西方主流价值观胁迫,逐渐与西方文化并轨。

          有了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的理念,以此认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当然就会选择人与自然和谐的道路。也就是说,我们和大自然是一体的,我们对大自然的善行,必将得到大自然的善报;反之,就会得到恶报。

          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认识到“天人论”的理念非常重要。在这个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的世界里,只有与大自然采取友好、合作的态度,才能不至于受到大自然的报复和惩罚,才能保证我们呼吸到新鲜的空气、喝到干净的水、吃到放心的食品,才能让我们的后代永久地生存在绿水青山、丰衣足食的美好环境中。

          所以,要加强“天人论”的宣传教育,让“天人论”在全球人类中广泛传播,落地生根。让人类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环境;像深信人不能离开空气、食品、水一样,深信“天人论”。为此,则生态文明的观念就能在全社会牢固树立,保护资源环境意识就能在全社会播散,生态文明的思想基础就能在人类的心灵里筑牢。

         

          欲多物寡:生态危机的终极根源

        满足欲望是动物的本能,人类尤甚。但“欲多物寡”却是生态危机的根源。

            人类历史上,生态危机都是客观存在的。农耕文明时期,照样也有生态危机,如世界文明中,消失的古巴比伦、古玛雅文明、古撒哈拉文明和我国的楼兰古国,还有黄河文明的消退,都是因为生态危机加剧了社会危机而造成的。人口增加了,耕地不够了,毁林开荒,超载过牧,导致了严重的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沙化,在气候恶化的作用下,生态危机步步紧逼,人类逐渐失去生存的家园。这种状况,当然不像现代生态危机这样广泛、迅猛、严重,但也留给古人以深刻的生存忧患。哲人智者据此认识到一个横贯古今的道理:欲多物寡,必将导致生态危机。

          这个魔咒延续到工业文明,更是如同潘多拉的盒子,一发而不可收。工业文明中的科技革命,使得人类的建设力与破坏力并驾齐驱,物质财富与生态危机同步共进,以至于生态危机从局部蔓延到整体,危害程度越来越严重,危害速度越来越加速,进而引发大规模的贫困、饥饿、疾病、战争、社会动荡。虽然生态危机表现的形式、危害的程度不同于历史上其他时期,但其根源还是一个:欲多物寡。

        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欲多物寡”的判断,直指病根。这种对人性的洞察,并不因时空的变换而失色,亦不因民族、国家、习俗的不同而失灵,这是我们建设中国的生态文明,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人类智慧。悟到这一点并以此去认识和寻求生态危机的解除之道,就会少走弯路,直达核心。

          要解除生态危机,我们可以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技术手段,也可以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和制度建设的办法,但这样的技术、经济、制度措施,只能治得了一时,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特别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市场全球化,资源利用、环境污染、生态危机同样会全球化,单靠一国或少数国家、单靠技术经济和制度层面的治理,都不可能解除全球生态危机。我国几十年来,从中央到地方下了那么大的决心,投入了那么多的人力、物力、财力,还出现了边治理、边污染,治理赶不上破坏,局部好转、整体严峻的形势,更遑论全球治理这么重大的任务。

          因此,全球人类的生态危机解除,看来必须从更高、更实的层面入手,要直指欲多物寡这个根源,对症下药,辨证施治,才能手到病除。否则,都是隔靴搔痒,不得要领的治标之举。

          德刑双用:建设生态文明的基本路径

          既然我们认识到天人合一、又能相互感应,也知道欲多物寡是生态危机的根源,那么,如何才能消除欲多物寡的困境、实现天人合一的理想?用现代的说法,就是如何摆脱生态危机走向生态文明呢?

            中华传统文化给出了路径启示,即“德刑双用”,从仁爱万物出发,实行德治和法治并举,以法治标,以德治本。

          关于刑,儒家历来重视生态法制和体制机制建设,从对生态要素的保护、节约、利用,到生态环境管理职能设置,对违法行为的惩治,都有详尽的规定,并予以严格执行。比如,政府规定,春天不能进山伐木,不得杀虫取胎、倾巢毁卵,不能投毒入水、密网捕鱼,要应时而取,节约而用。政府还专门设置了山水林地等管理职官,负责生态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对违法者,以情节轻重,处以罚款、打棍子到杀头的刑罚;对守法者,则有税费方面的奖励措施。儒家对生态环境的制度建设实践,对我们建设生态文明很有启发。我国生态环境危机迟迟得不到缓解的原因之一,就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制度建设严重缺失,立法不严密,执法不严格,违法不纠正,各种规章制度漏洞太多。因此,十八届三中全会做出的包括全面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对此给予全面检讨和部署。古人尚能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严刑峻法,我们更应该吸取古今中外的优秀管理文化,健全生态文明的法制、体制、机制,打造制止生态危机的“杀手锏”。用制度建设,促进发展方式转变,把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作为发展方式的主体;促进消费方式转变,政府要“惠而不费”、“为礼用俭”,全社会戒贪戒奢,把可持续的绿色、理性消费作为社会消费生活的主体。

          关于德,儒家的核心主张是仁爱万物。儒家认为,治理社会也好,协调天人关系也好,必须“德刑双用”,不能单打一,这才是治国理政的根本。用我们今天的观点来看,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既要重视“术”的治理,又要重视“艺”的保障,更要重视“道”的提升。因此,我非常喜欢“鲁恭三异”的故事。据范晔《后汉书鲁恭传》载,建初七年,郡国螟伤稼,犬牙缘界,不入中牟。河南尹袁安闻之,疑其不实,使仁恕掾肥亲往廉之。恭随行阡陌,俱坐桑下,有雉过,止其傍。傍有童儿,亲曰:“儿何不捕之?”儿言:“雉方将雏。”亲瞿然而起,与恭诀曰:“所以来者,欲察君之政迹耳。今虫不犯境,此一异也;化及鸟兽,此二异也;竖子有仁心,此三异也。久留,徒扰贤者耳。”看看,这才叫生态道德教育已经深入人心。

            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激励,立足现实,展望未来,我感觉,中国梦最有可能在一个领域率先实现,即用生态文明为万世开太平!向全世界传播生态道德文化,展示中华文化精髓这一软实力,与向全球市场输出商品这一硬实力,可以珠联璧合、相得益彰。特别是在全球经济放缓、生态危机肆虐的现实背景下,输出生态道德文化和普世价值,抢占人心,可能更易于获得突破。我们应当坚信并自信:得民心则得天下,以生态文明得到的天下必将传之万世。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王景福:《儒家“三论”与生态文明》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pvdm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