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读书让生活美好
致焦虑的我们:这5个步骤能帮助实现动力转化,不断创新生存

致焦虑的我们:这5个步骤能帮助实现动力转化,不断创新生存

作者: 阿卷AJuan | 来源:发表于2020-01-30 14:32 被阅读0次

    梁晓声在《忐忑的中国人》中写道:“中国人不分男女老少,不分农村和城市,不分贫富,不分官民,总而言之,几乎集体陷入了一个终于崛起后的大国的焦虑、忐忑年代。”事实确实如此。

    根据中青报对青年白领的调查数据显示:34%的人经常焦虑;62.9%的人偶尔焦虑;而只有0.8%的人表示从来没有焦虑过。毕竟我们身处的就是一个贩卖焦虑的年代。

    探讨拒绝贩卖焦虑作用不大,个体在时代下,只能寻找自身的出路。

    王可越的《创新化生存:如何将不安的焦虑转化为创造的动力》所探讨的正是如何解决焦虑的问题。

    王可越博士是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也是美国艾默生学院访问学者,设计思维创新资深导师。他曾与团队一起将设计思维创新体系率先引入中国,与企业、社会机构合作,共同解决真实商业与社会问题。其作品还有《设计思维创新导引》等。

    《创新化生存》从社会、心理、传播、经济等多方面分析了焦虑是如何产生的,以及我们该如何将焦虑转化为动力,通过反思、感受、洞察、创意、行动5个方面实现不断创新,从而化被动为主动,实现创新化生存。

    01 我们深陷其中的焦虑只是一种幻象

    现在很少有人不焦虑的,同龄人早已年入百万,有房有车,我们也不能落后,于是我们提升自己,买各种课程想要不断精进,升职加薪,但真正听完、化为己用的却很少,我们还不断开创副业,毕竟副业刚需,结果却是分身乏术。

    我们去健身房办卡,也许不求八块腹肌和马甲线,为的只是多锻炼,可真正去的次数却寥寥无几;我们被消费主义营造的上层生活所吸引,为了提高生活质量,而不断消费消费。

    我们渴望财富自由,是因为这样我们所有的焦虑都能尘埃落定。

    但是作者王可越告诉我们:“买书不看,办卡不健身,买衣服不穿,这些就是消费社会的主力。因为我们通常在消费某种幻想,而不是内容和服务本身。”而且,“如果用户不焦虑了,我们的经济就要焦虑了。”

    我们通过消费那些想象中的美好,来表明自己对生活还有控制权。这么一想,人确实是有点可悲的动物。

    同时,焦虑也使我们更加节约时间。很多家电为我们节省时间,很多课程为我们节省时间,搜索引擎为我们节省时间,但是,省下来的时间我们却无从下手了,于是又出现了“杀时间”,各种游戏、社交APP、电影电视等等,都在帮助我们消耗时间,获得消遣。

    但是呢,如果总是深陷在这些娱乐中,人又会感到空虚,因为我们既渴望那种充实的心流感,也渴望体会时间的流逝感,所以现在一些诸如茶道、花艺的慢生活被不断推崇。

    人真的是矛盾的生物。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要不断反思、感受、洞察的原因。

    ①反思:对待生活,我们应该质疑理所当然,质疑一切。一是从身边开始,二是质疑问题本身,去中心化思考,不要受限于各种已有工具,拒绝听信一家之言(这篇文章告诉你同龄人年入百万,再去看看官方发布的工资数据),转换角度,从而找到更多可能性。推荐尼尔·布朗的《学会提问》,提出更好、更本质地问题才能帮助我们不断反思。

    ②感受:比起宏观的大数据,我们需要更为真实的世界,并从中体验。数据是僵硬的,搜索过一次“画笔”,就总是推送“绘画”相关的内容,但实际上,我已经想看“篮球”了。同时,我们的感受也存在真伪,感官会欺骗我们,我们需要感受真实,与他人共情。

    ③洞察:我们总说透过现象看本质,但却并不容易。一要洞察未被察觉的基本事实,二要洞察人性,三要洞察建立新联系,打开新视野。这部分市场营销学可以算是非常精通了,通过对消费者的精准定位,挖掘他们的深层次需求,直击痛点,并创造场景冲突,实现情境互动,满足人性。

    当我们开始意识并逐渐反思、感受、洞察的时候,我们才是真正开始抛开焦虑,向前迈进了。

    02 要想生存,唯有创新

    创新已经是这个时代最为重要的能力了,其重要性已不用再说,但如何有所创新,才是需要引导的关键所在。

    王可越在《创新化生存》中给出的建议是:

    ①从一首诗开始

    这确实是个新点子,诗歌虽然很美,但是我很少买,因为字数少,买书的话感觉有点亏。不过经他一提醒,再去看诗歌,就会想起那些意向碰撞所带来的新意了。

    之前曾出版过一些孩子的诗集,读来就非常具有想象力。比如这两首:

    晚上/我打着手电筒散步/累了就拿它当拐杖/我拄着一束光——《光》姜二嫚

    灯把黑夜/烫了一个洞——《灯》姜二嫚

    北岛曾在《给孩子的诗》的序言中写道:“诗歌在词与世界之间。诗歌是用语言的钥匙,打开处于遮蔽状态的世界。”

    我们深陷在日常语言的标准化用法中,常常不会去尝试语言的新搭配,这也是第一步【反思】中所提到的,不要局限于一种工具,也不要过度地依靠理性工具,让诗情多带来一些不一样的可能性。

    ②一切为我所用

    创新不是从无到有,更多的是一种组合模仿。

    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石家安教授在他的《模仿的力量》一书中曾评价苹果公司是“组合模仿的达人”,意思是他们是擅长把现有技术进行全新组合的企业。而乔布斯自己也曾说:“创造力,就是整合事物的能力”。

    我们需要学会善于利用一切可用素材,通过模仿、组合,从中孕育出新事物。

    当下最常见的,莫过于视频剪辑的大神们,他们通过对新旧影视视频进行剪辑、重新组合,能够创造一个新的视频,有全新的故事线,这就是一种创新。

    ③合体

    这个“合体”指的其实就是和他人思想的碰撞,这样会带来新的火花。

    在《斯坦福大学人生设计课》中强调的一点就是与他人的合作。我们个人的思维和能力有局限性,对自己能力的判断和评价也可能会存在误差,但是旁观者清,他人既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也能和我们互为补充,拓宽认知的边界。

    在当今这个时代,“经典”已经开始意味着守旧,墨守套路和成规。而要想让创意突破经典,可以试着营造“创新环境”,如谷歌的办公场所就非常具有开放性;

    也可以故意试着让创意不靠谱,我们的教育使得我们过分谨慎,那些昙花一现的灵感总被我们以“不可能”而扼杀在摇篮;

    还可以试着在生活中而不是在数字世界中寻找经验,也就是在【感受】中,通过人与人之间的相处,真正的现实环境中获取灵感,这也是为什么那些侦探故事中,总是他人不经意间的一句话解决了侦探们苦思已久的关键问题。

    总的来说,创新还是需要我们不断去尝试,这样才有可能萌芽和成长。

    03 带着设计思维去完成,而非做到完美

    我们太多人都想着把事情做到完美了,说好每天要锻炼5分钟,有一天断了,就立马偃旗息鼓,永久中断计划了。这种完美主义也是我们的一种焦虑。

    我们要牢记的是,完成比完美更重要。起先,我也属于追求完美主义的人,计划中断就破罐子破摔,直到看到小仓广的《做事的常识》,这本书内也提到了“完成比完美”更重要这一点,同时作者还分享了自己的多年经验,试图告诉我们:要想把事情做出成绩,关键就在于开始、坚持和重复。

    在手账文化中,有一项功能是习惯追踪。在看了一些达人的分享及自己的亲身实践后,我觉得这种方法很好:

    在习惯追踪的表格内,当天完成了就打√,这是正常操作;而在没完成的情况中,我们可以通过不同的符号来进行区分:有事耽误了,也就是被动没有完成,就可以画个○,如果是因为自己懒惰,没有主动去做,就画个×。等到一个时间段(比如一个月),就统计一下这一时间段内的完成情况,只要完成度高,这个习惯大作战就可以算是成功了。

    面对没有完成的○和×,也要及时反思总结,这样下一次才能够做到及时调整、有所改进,不断高完成度。

    同时面对我们每一次的尝试、创新,我们都应该带着设计思维去积极行动:

    设计思维将创新步骤化:理解→观察→综合→创意→原型→测试

    这其中,最关键的两点:一是当有了初步的创意设想之后,就立刻去测试、尝试,二是在这个过程中,不断调整自己的想法和行动,从而获得进步和成功。没有一蹴而就的成功,面对失败,我们要做的是快速行动和不害怕失败。

    王可越的这本《创新化生存》中精准描摹和剖析了社会群体画像,也为我们无处安放的焦虑提供了一种解决方案。

    狄更斯在《双城记》里写道:“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的确,对我们很多人来说,看到的只是阶级固化、上升通道闭塞的未来,与其辛苦地努力,不如佛系,但是未来究竟如何,还是要靠我们去一点点地尝试,因为这是人的一种本能,挣扎向上,行动才是解决焦虑的最好办法,而创新就是关键所在。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致焦虑的我们:这5个步骤能帮助实现动力转化,不断创新生存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pyvt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