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乘法分配律》
一、导入新课,读题,明确问题,
1.列式
成套买(30+25)×2
分开买 30×2+25×2
2.计算验证
3、拓展,买20套 (成套买,分开买)用不同方法计算
4、说明一下理由
5.列举生活中的实例.
6观察算列,有什么特点(同桌文流)
分享发现.
左: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
右:两个加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相加
(30+25)×2=30×2+25×2
通过推理 理解乘法分配律.
8.画图巩固乘法分配律。
求两个长方形的面积:(等高不等底)
(a+b)c=ac+bc
9.练习况固,判断对错
26×57+43×26=26×(57+43)
算一算
25×(100+4) 265×105 -265x5
25×100+25×4 265×(105-5)
分享收获
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解决生活中问题,使计算更为简便。
2《平均数》—孙雯(四下)
一、读题
比赛规则:每人15个圈,15个圈套完之后,记录成绩,出示比赛成绩
(1)直接能看出结果
男生:7.7.7. 女生:6.6.6
(2)引出平均数
男生:7,8,6,
女生:6,9,5,4,不同人数,
如何比较哪一组成绩高.
二.深入研究
1、用哪个数代表各组套圈水平.
男生:(7+8+6)÷3=7
女生:(6+9+5+4)÷4=6
2、总结:
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
移多补少,让整个数据变得一样多,平均成绩为6。
思考:小美的6和平均成绩6是一个意思吗?用平均数代表一个整 体的平均水平.
3、联系生活中的平均数的应用
(1)蛋糕店做蛋糕
(2)班级成绩.
4、深化对平均数的认识
(1)平均数在最小和最大数之间.
(2)平均数受每一个数据的影响。
三 拓展练习.
(1)男生:(8+5+11+10)÷4=34÷4=8.5
女:(8+8+8+?)÷4=9
小娜应该套中多少?
(2)猜年龄: (6人)
31,29,32,28,??(1,59)
平均数受极大值和极小值影响,计算平均数会去掉最大值和最小值。
(3)判断,说出理由
(4)巩固练习
四分享收获
1、用移多补少求平均数
2.如何计算平均数
说课《 乘法分配律》
一、教材分析:
数与运算:整数、小数、分数的认识、四则运算
从学生已有的生活径验出发,让学生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教学重点:结合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具体情境。探索、应用乘法分配律,并能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能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体验乘法分配律的价值,增强运用数学的意识。
教材对比分析:
乘法分配律是学生以后进行简便计算重要方式。
学情分析:四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观察,比较、分析、理解的能力,但运用能力不够,抽象能力,概括能力不强。
对于复杂些的计算题,理解掌握不够,概括归纳能力弱。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探索规律,探索乘法分配律。
2.经历探索活动,发展能力,增强用符号表达数学规律意识。
3.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联系。体验用乘法分配律计算简便,从而提高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兴趣。
教法学法.
情境引入,类比分析,直观演示、讲解讨论,自主学习。
学法指导:多观察,思考、表达,尝试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出示情境,购买校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变换数据,解决问题,说明理由.
二、引导探究,发现规律
学生观察、讨论概括算式特点,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总结乘法分配律.
三、深化理解,巩固提升
学生在推理过程,强化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借助图形深化理解,强化了分配律的左右两边算式中需要有公因数,找到公因数,为下面学习建构关联,再次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
(a+b)×c=ac+bc
四、实际运用,解决问题
(1)出示精典题型,多角度思考,强化对分配律的理解
(2)出示两组题型,体会运算律简便
五.板书过程,交流收获.
六,教学反思
知识体系——载体——掌握学习方法、构建数学模型、积是数学活动经验。
《平均数》说课—寻数据之大同.
一、教材分析
北师大教材让学生体会数据的选择,首先经历平均数的认识,是在两组个数不同数据对比中产生需求。而四年级下册是利用“移多补少”的思想认识平均数,五年级下册是分析数据,深化平均数内涵。
二、学情分析
1.出示2道题,计算平均成绩,不能用移多补少的方法。
2.对极端数据缺乏理解
三、教学目标
1体会平均数作用,掌握计算方法。
2经历求平均数的过程,解释意义。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喜欢数学和思考四,数学重点:体会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准点:初步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五、教法学法:
好奇,好探究,好秩序,好分享
1情境+问题串.
2.通过好奇引发问题
3.思考、分享,提升
4.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价值观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判断胜负,在人数不同时,体会平均数在生活中应用的必要性。
(二)探究新知—平均数意义和求法
通过移多补少的方法感受平均数,追加6是否相同意义。
体会个人水平与整体水平是有区别的。
借助图形帮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范围,平均数受极端数据影响。
平均数不 一定是小组中的某一个数,只代表平均水平
(二)实践应用一体会平均数的用途、在教学中渗透安全教育,红色爱国教育,实现跨学科学习。
七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平均数在统计学中承载着信息的重要数据,是判断和决策的重要依据,更重要培养数据意识,感受平均数的必要、代表、趋中、随机性。
《平均数》评析
把握核心问题,
一、教材解读
平均分是在学生已经理解了平均分及除法运算含义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与以往的除法不同。
三版教材都重在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课标》内容要求。
探索平均数的意义,能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能在简单的情境中合理应用平均数,形成初步的数据意识和应用意识,“移多补少”更能体会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策略:
1、感受平均数的必要性.
核心问题:
寻求公平时,平均数有产生的必要性,为进一步理解平均数意义打下基础。
2、体会平均数后代表性:
2个6表示的意思一样吗?
平均数的认识全面立体、丰富
3、感受平均数的趋中性.
平均数是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表达。
《乘法分配律》评析
教材解读.
运算定律与四则运算是一个有机整体。运算意义是运算定律的基础,学生理解运算定律的内涵离不开运算意义的支持。
1、理解运算的内涵离不开运算意义的支持
2、从数据讨论上升到规律的发现与归纳,最终形成相应的数学模型
教学策略:
1、设计有需求的问题情境,学生在购物方面有相互经验核心问题:两种购买方式付款一样吗?改变套数和单价,出两组算式,学生积累经验。
2、通过多样性的变式问题理解乘法分配律的内在本质核心问题:
(1)列出具有这种特点的算式
(2)联结乘法与加法之间的关系,更借助乘法意义理解分配计算意义中理解,从运算主义推理,深入理解。
3.从具体的数到符号引导学生进行一般化的表达通过计算长方形的面积,推用长方形建模,数形结合,用字母表示,强化认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