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22:39睡,5:50起床
沪行有得,尚需沉淀。然后,付诸行动。
二、继续读小马宋《朋友圈的尖子生》(39-75)
马文亚 “葛朗台”与“巴菲特”
“永远购买价值被低估的东西”,是马文亚在7岁就认识到了一个原理,并且成为此后20年一直坚持的原则。
10岁之前的马文呀,应该算是一个常立志的人,对于自己未来将会成为什么样的人,盲哑在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答案,从科学家、医生、警察到教师,各行各业都有。当然对一个小孩子来说,这很正常。
但是10岁之后,马文雅的志向就基本确定了。
10岁那年,马文雅的阅读兴趣大增,开始混迹在平顶山唯一的新华书店。他有滋有味地把能看到的商业人物传记全部看完了,这其中包括巴菲特、李嘉诚、亨利・福特等中外最著名的商业人物。
看完这些人物传记,他从此明确地确立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做一个特别特别有钱的企业家。后来经过修正,又确定自己的目标是成为巴菲特那样的人。
马文亚判断一件东西该不该买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你买了之后,如果不告诉任何人,不给任何人看,你心里憋不憋得慌?很多人一辈子都活在别人的眼睛里、挣扎在别人的唾沫星中,为了虚荣名利而延展自己的生命,从而成为金钱的努力。从小立志要做有钱人的马文亚,却在花钱和有钱这件事上做到了异常的理智,我觉得他喜欢的不是钱,而是积累财富的过程和拥有财富后的选择权带来的感觉。
方向不对,努力白费。
马文亚对于这本杂志如此痴迷,还从淘宝上买以前的版本,从创刊号开始,收藏了全套的《上海楼市》。自初二开始在上海五年的时间里,每本都放在马文亚的书架上,而且他还往回看,往回翻,做有纵深的研究,比如两年前是这么说的,今年怎么说的,做对比研究。这就是一个初二的小朋友做的事情,可能到今天为止,很多三四十岁的大人也不会做这样的事。
马文亚以和股的方式(妈妈出18万 ,他自己出2万 ,他按10%收益或亏损)购买了人生第一套别墅:东方花园二期,那年他15岁,读初三。
结果高中三年,基本就靠炒楼花赚钱,三年下来,大概赚了100万。
在2006年大行情到来前,马文亚不仅在知识储备上做好了准备,还有了五年的实战经验,更重要的是,马文亚还成为了当年上海的民间股神殷保华先生的嫡传弟子。
2005年,马文亚18岁,读高三。
2006年到2007年,股市行情非常好,马文亚放进股市的几十万变成了几百万,随即成为传媒大学人尽皆知的股神,然后就经常在学校做讲座。
不是牛人多么幸运,多么非凡,多么高大,而是大多数人蒙昧未开化,也就只能跪爬着了此一生了。
三、又听《财富自由之路》,觉得有再好好读一遍的必要。
观念深入骨髓,再就是化为实践,才能发挥效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