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笔记
《好好思考》读书笔记

《好好思考》读书笔记

作者: 仰起45度脸微笑 | 来源:发表于2020-05-17 08:42 被阅读0次
好好思考

这次我分享的图书是成甲老师的《好好思考》,第一次听到成甲这个名字的时候,是在他的另一本书名字叫《好好学习》这本书也是干货满满的。就觉得这个作者很厉害,所以这次我也反复的读了几遍。

这本书是围绕着思维模型展开了讲解。整体的思路也是从三个问题来展开的。思维模型是什么?为什么要掌握思维模型。以及怎样掌握思维模型?

思维模型是什么?

思维模型这个词我是第一次听。一开始不能理解这个词的意思。用作者的话来讲呢,思维模型它的本质呢是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它分为四个层次。分别是经验技巧方法流程学科原理哲学视角

第一类是经验技巧型思维模型。往往出自实践经验总结。在我们处理具体问题时可以提供思路启发。比如我们常说的擒贼先擒王,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等经验,就是这种类型的。

第二类是方法流程型思维模型。把很多常见的问题的解决方法。标准化流程化了,像市面上流行的类似麦肯锡工作法式的方法论书籍往往是在这个层面给出可以套用的思维模型。

第三类是学科原理型思维模型。是各个学科中科学家们发现的最重要的思考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型。像心理学常常提到的锚定原理等。当我们把解决问题的策略追溯到学科原理的时候,思维模型的可靠性准确性就会大幅提高,这是因为学科原理大多经过人类严格的检验,这让我们做决策的依据更加可靠。

第四类是哲学视角型思维,指的是不同学科思考问题最基本的思维方式和思想,是我们了解这个世界的不同角度。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第四类的思维模型视野是最宏大抽象和底层的。也是最影响一个人底层基础认知信念的模型。

这四个类型的思维模型并不存在简单的谁好谁差的问题,而是各有所长,适用环境和条件不同,比如说,基层员工日常实操性的工作比较多那么就是需要多掌握第一类和第二类的思维模型,这对于解决问题很有帮助。如果是企业的中层管理者,那么第二类的方法流程类型的思维模型就很有帮助。

那如果是公司高管或者企业家,或者政府高层,他们对于第三类学科原理和第四类哲学视角就要多投入精力,因为这些底层原理和不同视角的思维模型,对于宏观大局的把控,以及找到全新解决的思路都非常重要。

所以说这四个类型的思维模型不是简单的,谁好谁差,各有适用条件,不过从能力发展的角度来看,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了解这四个类型的思维模型。

作者把学习这四类思维模型的方法总结为菱镜分解法。我们今天的分享不做展开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去阅读原文。

四类思维模型及其特点

那前面我们说到。思维模型的本质是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这个有效可以分为有效答案和有效思考。如果把有效答案比作是鱼,那么有效思考就是钓鱼的技术

像经验技巧,方法流程科学原理他们都属于有效答案。只有哲学视角是属于有效思考。前三层思维模型都是在答案的层面上找有效策略,学到的是具体的陈述性知识。

而哲学视角是从提问和思维方式的层面上找有效策略,学到的是如何思考的程序性知识。这是更高级的,威力更大的,但是大多数人很少能意识到的。

我们为什么要学习思维模型呢?

核心是为了建立认知竞争力。作者在这里对比了两种学习方式来映证自己的观点。第一种是经验积累型学习

这种学习方法。总结起来就是五个过程:遇到问题、尝试试错、积累经验、熟能生巧、形成适应。

这就要求学习者在尝试试错的阶段要敢于尝试。在积累经验的阶段要善于总结。并且有一个前提是外部的环境趋于稳定,也就是说在你适应之前,这些经验还适用。

从长远的角度来看这种方法会面临一个根本问题。随着人类社会效率的提高,我们积累经验的速度会越来越赶不上环境变化的速度,我们必须在经验积累型策略之外寻找新的策略——深度思考型学习

深度思考型学习它的过程总结起来也是五步:遇到问题、分析本质、匹配规律、跨界迁移、迭代改进。

这种学习方法要求我们在分析本质的阶段积累跨学科的知识和经验。能够准确地看到问题的本质。在匹配规律的阶段花时间学习全人类最佳实践规律和原理,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思考和解决问题。

简单点来说,深度思考型学习是在快速变化的环境中,通过洞悉问题本质利用已有规律。直击问题要害的成长模式它的本质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继续前进

在这种思考模式下,高质量的思维模型起着关键的作用,因为无论是在洞见问题本质还是在寻找解决方案。都要用到思维模型

所以掌握尽可能多的高质量思维模型就很重要。而掌握多元思维模型学习力。具备深度思考力的人,在未来的变化中成功的概率要大的多。

经验积累型学习 深度思考型学习

如何培养思考能力?

那现在我们知道了思维模型是什么?以及它对于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性。那么我们该怎么培养这种思考能力呢?

我们可以通过读书和工作积累足够多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型,找到之后,内化掌握它,让它变成自己的东西。比如关于读书,作者分享了三个比较好高效读书方法,分别是查字典法,关键词法和知人论世思想地图法

首先是查字典法。可以快速发现有效的经验策略和方法论。那读书常见的问题是读了后面忘了前面。更别说发现书中的思维模型了。就是隔一段时间要想回忆起书里面的内容,也都非常不容易

很多人把这个问题归咎于自己的记忆力不好。或者书太厚记不住。其实这只是问题的表象。你看过《新华字典》吧?为什么这么厚的书你没有读完过,却不觉得书太厚或者自己记忆力不好呢?

这是因为我们认为字典是拿来用的,而不是读的。我们只需要遇到问题查找解决方案即可,不需要把所有的内容都看完。同样的道理,如果我们要在书里找到思维模型,也不需要把一本书看完,而是可以把书当作字典,遇到问题去查找相关的思维模型即可。这样既没有阅读压力,效率也很高。

第二个是关键词法,可以帮助我们找到更系统的思维模型,所谓关键词法就是把阅读的单位从在文章中找模型,单点突破上升到从全书,找到分析逻辑的系统思维。

这样我们在阅读的时候就要先思考这本书要讨论的问题是什么?再看作者用了哪些知识概念和思维模型分析这个问题,然后把重要的概念思维模型,以关键词的形式找出来组织成解释问题的知识结构即关键词网。

具体关键词阅读法可以分为三步。

一分析作者在书中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什么?二寻找书中与核心问题相关的关键词有哪些?三这些关键词之间的关系是什么?他们是以什么逻辑解决问题的?由哪些有效策略?

找到了这三个问题的答案,我们对作者解决复杂问题的整体策略就会有提纲挈领的认识。

关键词法

第三呢就是知人论世与思想地图法。所谓知人论世是指我们为了弄明白一件事情,既要了解这个人,也要研究人物所处的时代。这种方法能够帮助我们看到思维方式和策略的局限性。

前面我们提到的读书方法在提取思维模型时都是在关心作者说了什么?但是很多时候一本书真正的思维模型价值藏在作者没有说的部分。每个作者在书中提出的思想观点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和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个人经历,思维方式。有密切关系。

而我们在读书的时候,由于只能看到被文字记录下来的观点和思想。却看不到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过去的人生经历。形成的思维方式就很容易孤立的静态的理解作者的观点。

换句话说,如果我们只重视看得见的作者写出来的知识,而忽略了作者写下这些内容的时代环境心理等背景就很难说真正了解作者的思想,甚至可能误读作者的思想。

因此读书寻找思维模式的第三层境界,就是要跳出书籍知人论世再回来看书。

其实我们之所以要知人论事的深究一个思想,其核心本质是要理解一个思维模型的产生条件及由此产生的适用边界。越伟大的观点和道理,就越需要我们深入理解字面意思之外的背景。

如果我们不理解其产生的前提和适用的边界而盲目套用是一件极其危险的事情。慢慢的我们会形成一种意识:没有正确的思维模型,只有适合某种情况的思维模型。

任何一个思维模型都归属于人类解决某类问题众多思想中的某个支流,每个思想支流都有自己适应的前提条件和环境,从这个角度来看,如果我们能够把人类所有的思想按照其类型归类的话,那么看似浩瀚的知识海洋,往往只有有限的哲学思想类型。

只是这些思想类型在不同的时代条件下,以各种重组变异的形式在各个领域幻化成各种具体的有效策略。

因此,如果想要深刻的理解某一个思想,最好的办法就是看清楚整条思想大河中的不同流派。还要看清楚思想大河中的各个流派就应当追溯思想的起源,连接不同的思想脉络,最终绘制一副属于自己的思想地图。

当然绘制思想知识地图也不能完全从零起步。那工作量太大了,其实类似的工作往往有前人已经做过了,我们可以在网上搜索或者留心一些专门的图书,比如各个领域的思想发展史或者研读相关领域的研究综述。

除了上述方法,最重要的还是我们自己花时间思考和研究如何建立思想脉络地图

到这里我们就把关于读书的三个方法分享完了。不过能够抽出大量时间读书的人毕竟是少数,绝大多数的时候我们还是忙于工作和学习。

那么接下来我们就讲讲怎样在工作学习中积累思维模型

工作中有的人进步飞快,有的人却几十年如一日的默默重复着昨天。这是为什么呢?这里面也许有岗位的差异,个人性格差别。甚至是机遇的差异,更重要的因素是进度快的人往往善于在工作中学习。尤其是向比自己优秀的同事学习,加速自己的成长。

这里呢作者引用了的"隐性知识"概念。隐性知识是迈克尔波兰尼提出的概念。他认为人类知识有两种,一种是显性知识就是能够以书面文字图表和数学公式等符号形式加以表述的,另一种是未被表述的隐性知识,如我们在做事情中积累的那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经验。而在工作中比拼的就是挖掘隐性知识的能力。

作者提到可以通过做笔记的方式把工作中的隐性知识转化为思维模型。作者给这个做笔记的方法起名为五星笔记法

所谓五星笔记法。就是每次做笔记之前先画一个五角星。每个角代表一个问题,一共五个问题。做笔记的过程就是回答这五个问题的过程,五个问题回答完了笔记才算做完了。

这个方法背后的核心原理是别人说出来的东西。哪怕记下来也还是别人的,我们只有对别人说出来的东西进行二次深加工。才能把别人的知识引入自己的知识体系。

说到这里,想必你已经对这五个问题很感兴趣了,那这五个问题分别是

1.预判对方要讲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2.为什么这个内容值得讨论?

3.记录对方讲解的逻辑是什么?

4.这次讨论中有什么疑问和启发?对方的做法,想法或者给我的启发点可以提炼为哪些有效策略?

5.这次讨论中给我的启发怎样应用到我的生活里?

你可能会觉得这么做也太费时间了吧。可如果我们学习是为了提升自己的认知,形成更准确的决策判断率。那么花时间在构建更系统的知识体系上就是非常划算的事情

五星笔记法 五行笔记流程

说到这里,我们就已经把积累思维模型的方法讲完了。那么积累了那么多的思维模型。它就是自己的了吗?要知道知道和做到。中间差了一个重复和刻意练习,作者把它叫做内化

内化方法

作者管它叫做超一流学习法。所谓超一流是在生活中提炼和运用思维模型的三个核心环节。

第一个环节"超"是指遇到问题时,要先从超级人脉找答案,提炼思维模型。所谓超级人脉。指的是有能力的高手,之前作者介绍的方法是通过读书和观察别人的经验来学习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其实真正高效解决问题的方式不是读书和观察,而是直接求教有能力的高手。

第二个环节"一"是指提炼的思维模型,举一反三多维度实践,理解一即是多多即是一

第三个环节"流"是指要把掌握的思维模型训练成行云流水般直觉反应。听到这里。很多小伙伴都在想,我也想向超级人脉学习呀!可是怎么才能找到超级人脉呢?这里呢,作者也给出了找到超级人脉的两种模式。一种是主动模式,一种是被动模式。主动模式是你找超级人脉被动模式是超级人脉找你

我们先来说说主动模式。主动模式的核心呢是利用比较优势。所谓比较优势,用大白话来讲就是,本来在某件事情上小王做的不如你,但是当你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时,把这件事情交给小王。其实对你和小王都是好事,这时小王就拥有了在这件事情上的比较优势。

我们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慢慢的加入高价值的网络。然后在这样的环境下获得更高质量的人脉,更好的思维方式。更多的有效策略。进而提炼出更有效的思维模型,加速自己的成长。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如何用思维模型去解决问题。已经到了入门的阶段了。不过这只是基本功,想要用思维模型创造性的解决复杂问题,我们还需要培养更高级的能力,

建立跨学科的多元思维模型知识体系。为什么我们一定要把思维模型组织成一个跨学科的知识体系呢?我们遇到问题直接寻找有效策略解决问题不就可以了吗?

从表面上看这个逻辑没毛病,我们遇到问题解决问题就好了,问题在于我们几乎每天都会遇到新问题,如果这些问题我们都要解决,可能就会陷入另一个循环陷阱。就是我们解决问题的速度赶不上问题产生的速度。

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问题呢?关键在于思维模型只是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但它并不能减少问题的数量,而问题是解决不完的。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就要从精简问题数量,构建跨学科的知识体系入手了。

那么该怎么构建跨学科的知识体系呢?他要求我们找到学科背后重要的思维方式,并把它们纳入自己的知识体系。通过提出基本问题看到相似性,通过结构化思维,找到问题的核心,再以此为基础去理解细节。

所谓基本问题指的是不同领域的具体问题。通过抽象把它们变为普遍的基本问题。

比如说,时装行业,快餐行业、半导体行业和水果行业都面临一个痛点,产品的保质期短。那么当我们身处其中的时候,其实可以看看别的行业是怎样处理这些问题的?他们在想这些方法的过程中是怎样思考的?遇到这些问题的时候,可以问问自己。这个问题和哪些学科领域相关?

然后我们用厘清问题、归类领域、寻找结构的流程。就可以把人类积累的各种重要模型都用在解决自己的问题之上了。

只要我们坚持用结构化思维思考问题。时间长了就能够建立起问思模知识体系的骨架。借着这些框架,就可以把生活中各种零散杂乱的现象组织起来,把相似的知识串联起来互相启发连结成一个系统,从而融会贯通的理解问题。

好系统搭建我们就讲到这里了。

通过基本问题看见相似性

作者还提供了三个解决复杂问题的思路

如果在一个维度下无法解决,可以通过增加维度来分析,有时候问题复杂,往往是因为我们身处其中,这时我们可以尝试从更高维度俯视问题,往往能够化繁为简,这就是解决复杂问题的第一个思路

第一个思路降维攻击。因为我们的认知。可以根据深度的不同来进行分层。有的层次比较高,有的层次比较低,这种认知的不同分成就决定了之后判断的质量。如果我们能够拉升认知的维度,比别人更高层的看到问题。就是作者所说的降维攻击,即高维打低维。

第二条思路是变换尺度。这个尺度有时间上的长期和短期,也有角度上的微观和宏观等等有的时候我们觉得问题复杂,其实是因为我们太关注眼前的现象了。如果我们能够从眼前的短期的尺度中跳出来,换一个尺度重新看问题,问题往往也会变得简单

为了帮助理解作者拿时空尺度做了一个举例,就是如果我们认为一个策略有效的时候,那一定要问一下自己这个策略是短时有效还是长期有效?是局部有效还是整体有效?

因为在微观环境下有效的策略在宏观系统下可能就完全无效,甚至还有害。在短期有效的策略放到长期视角下也有可能带来负面的结果。

第三个思路叫聚焦关键。有时候我们觉得问题复杂,是因为我们太想解决遇到的每一个问题了。其实比起陷入问题的海洋里,我们更需要找到更关键的问题。

所谓关键问题就是这个问题影响着其他所有的问题。一旦我们解决了关键问题,就能事半功倍,极大地简化问题。说到这里,我们的三个思路就分享完啦!

我们来总结一下这本书吧。这本书是围绕一个前提展开讨论的:未来我们面对的问题会越来越复杂,如何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核心关键在于从问题出发,建立基于跨学科规律原理解决问题的认知系统。

对于我们个人学习思维模型而言,了解一个系统的方法论也只是起点,更重要的是实践和练习越是简单、简洁的原理,越是需要复杂的练习,简单是复杂练习的结果

好的,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啦!干货太多,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阅读原书!

《好好思考》思维导图

相关文章

  • 五星笔记法123/200

    五星读书笔记法 ——《好好思考》读书笔记 我们读书,最大的目的还是要改变认知,从而改变行动。 如果读书,得意于知识...

  • 《好好思考》读书笔记

    从读此书给我的三点启示来谈谈我的感悟,写作的大纲如下: 前言 书中有这么一个故事:作者看电视剧《贞观之治》那一集讲...

  • 《好好思考》读书笔记

    成甲老师出了新书《好好思考》,副标题是如何练就高超学习力。 这里就有了一个问题,思考和学习力的关系到底是什么? 百...

  • 好好思考读书笔记

    1,什么是思维模型 思维模型:简单点理解就是思考问题的套路 我们应该用基于原理和规律的思维模型代替旧的基于个人经验...

  • 《好好思考》读书笔记

    【初阶版】成甲老师讲到了找到思维模型的方法之一: 关键词法,这种方法不仅可以用在寻找思维模型上,还可以用于寻找个人...

  • 《好好思考》读书笔记

    这次我分享的图书是成甲老师的《好好思考》,第一次听到成甲这个名字的时候,是在他的另一本书名字叫《好好学习》这本书也...

  • 【读书笔记】好好思考

    深度思考型学习。 这种思考问题方式的特点是: (1)要花很多时间去分析问题的本质。 (2)要花时间学习前人发现的、...

  • 读书笔记:《好好思考》

    《好好思考》by 成甲 推荐指数:四颗星 读书笔记是为了更好地检验我的学习成果,让思考深入。 原来的我: 看了很多...

  • 《好好思考》读书笔记

    一、通过读书寻找思维模型的三种方法 1.查字典法:快速发现有效的经验策略和方法论 操作方法:(1)拿出一本书或一篇...

  • 好好思考读书笔记

    文/读书少的丝瓜 从自序开始我就有共鸣,作者说“大多数人在一个领域工作几年之后,往往会进入个人成长的瓶颈期”,那也...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好好思考》读书笔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qdjo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