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大纲从读此书给我的三点启示来谈谈我的感悟,写作的大纲如下:
前言
书中有这么一个故事:作者看电视剧《贞观之治》那一集讲的是唐朝成立之前,中原呈三足鼎立的态势:河北有窦建德,河南洛阳有王世充,陕西长安有李渊和李世民父子。李世民发兵洛阳,包围了王世充,结果洛阳战事不顺,拖了快一年。此时,李世民得到消息,窦建德来救援洛阳了。这下情势就危险了,李世民遇到巨大的难题,要决定是否撤兵回长安。这是因为:
1.由于李唐重兵围攻洛阳,长安空虚。如果窦建德是来洛阳救援,那还有办法可想。可如果发兵长安,围魏救赵,那李世民必须及早撤兵,否则自己的都城就要被攻占了。
2.可是,现在洛阳的王世充眼看着已经快撑不住了,就这么放弃,一年来的心血就白费了。万一能赶在窦建德构成威胁之前攻破洛阳,那就是大功一件。
李世民举棋不定,有谋臣谏言:如果窦建德攻打长安,很可能长安西面的骑兵部落也乘虚而入。一旦如此,到时候李唐家业根基都毁了,这样的后果实在太严重,这个风险不值得冒,还是要以大局为重,及早撤兵为好。
正在此时,一直沉默的房玄龄发话了,他果断地说:窦建德不可能攻打长安,他一定是来洛阳。
房玄龄接着说:如果窦建德真想攻打长安围魏救赵,他有更近的线路。现在他选了另一条路,这就说明他可能有其他想法。想一想,窦建德是草莽出身,一直羡慕繁华大都市。长安只是地方城市,而洛阳是隋朝的首都,繁华无比。比起攻陷长安,窦建德显然更想要拥有洛阳。
为什么大多数人举棋不定的时候,房玄龄却能做出判断?
其实,包括李世民在内,大家当时思考问题的视角都是在战事演变的趋势中,有哪些情况可能对自己造成严重的威胁,他们要尽量避免。
房玄龄的思考却在战局形式基础上,进一步下沉到对方将帅的人生偏好和心理特点上,从而看到了别人看不见的战略选项。
你想不想也拥有房玄龄一样的判断力或者智慧呢?书中提供的方法就是想让你也有如此的能力。下面我就从读书三法、看问题用棱镜四分法以及五星笔记三方面谈谈此书给出的方法,让你拥有超能力的智慧。
一、读书三法
查字典法
现在每天带孩子——小学一年级,对于一些字的读音、笔顺还是有疑问,不能够给出孩子正确的答案,只能依靠查字典或者百度来解决此问题。面对单一的问题,我们用“查字典”的方式可能是最快、最好甚至最省力的解决方式。
像你如果想去黄山旅游,你可以到知乎上搜索黄山旅游攻略;
像你如果到那个城市出差,你可以利用同程艺龙或者携程上订酒店,利用滴滴到达目的地;
……
像这样简单的,单一维度的问题,基本上都可以应用“查字典”的方法来解决。读书亦可以使用同样的方法,不过与真正的查字典不同,遇到问题以后,查找不同的作者对同一个问题都用了哪些解决办法。成甲老师引申到读书的时候,遇到自己感兴趣的思维模型,合上书,然后不停地对这一思维模型进行提问。
比如:看到自己感兴趣的地方,停下来问问自己。
为什么刚刚这个点让我有启发?它在解决什么问题?
生活中还有类似的问题吗?自己能把这个启发点应用到生活中吗?
这个启发点有没有其他类似的知识?
……
古典老师写出好文章的5个问题与此特别像:
1.最近有没有特别想分享给别人的事儿或观点?
2.这个观点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让你觉得有价值?
3.知道了这个观点,有哪些概念需要解释、确认?
4.如果我接受这个观念,该如何去做?
5.你的观点是什么?
关键词法
这一章节的副标题:寻找更系统的思维模型。作者用读《第五项修炼》举例来说明如何应用关键词读一本书。我只能用作者的原文来说明此部分,主要是我自己没有太明白如何应用关键词法读书。
成甲老师说,关键词法具体可以分成三步:
1.分析确定作者在书中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什么。
2.寻找书中与核心问题相关的关键词有哪些。
3.这些关键词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它们是以什么逻辑解决问题的,有哪些有效策略?
对于生活经验而言我实在找不出如何应用关键词法读一本书。《第五项修炼》我自己也读了很多遍,成甲老师的新推荐序我也看了,我觉得没有对全书的整体把握是写不出那么全面的序言。所以不能用个体经验来取代整个世界,这种方法不是很实用。
书中也详细告知读者:关键词读书法也有两面性。好处是能够快速掌握全书解决问题的逻辑和结构,形成清晰的思路。不足的地方在于,这样思考只能抓到作者写出来的“显性知识”和看得见的“思维模型”,但这些看得见的思维模型明线背后,有时候还有埋藏得更深的、作者未写出来的“思维暗线”。
知人论世法
此部分从弟弟一般都是吃两个苹果开始,然后巴菲特如何制定目标,到黄昱宁解读名著小说,最后总结出读书要跳出书籍,知人论世,再回来看书。这一点与《这样读书就够了》中所指出的读书要追问前因后果以及适用边界很相像。
追问前因后果
前(前车可鉴):为什么这件事对我重要?是怎么出现这个问题的?
因(相因相生):都有哪些关于原因的假设?怎么验证或排除这些假设?还有其他人能帮我思考,给出更多选择或可能性吗?
后(以观后效):若这个问题解决了,最好的结果是什么?那是我期待的吗?
果(自食其果):如果我什么都不做,会发生什么?
明确适用边界
适(适得其反):有没有人不同意我对原因的假设?有没有不符合这个假设的实例?
用(使用条件):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具备哪些条件(考虑成本收益,考虑态度能力……)?这件事可以用其他什么方式来完成?
边(旁敲边鼓):有没有可供借鉴的情况?其他领域/行业/人如何解决类似问题?
界(楚河汉界):无论是不同的意见还是类似的问题,它们和我的思路的真正区别是什么?交界在哪里?
这是作者成甲老师给出的他个人的读书方法。我觉得针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读书方法,学会一个就可以,然后用一种方法读上一百本书,只要深入思考肯定会有特别大的收获。
得到app上给出了读懂烧脑神书的三种方法也很有意思,你可以参考一下:
「连」字诀,找到和我们的联系,就能从陌生变得熟悉;
「问」字诀,带着问题阅读,就能从无聊变得刺激;
「具」字诀,用简单的事物类比,就能从烧脑变得容易。
棱镜四分法看问题
四层次看问题这部分成甲老师从去动批砍价说起,然后引申出来这套思维模型。我个人觉得想问题只要照顾好各方面的利益,你就能办成不少事。不仅是简单的去“动批”买几件衣服那么简单的事。
《显微镜下的大明》有一个章节讲:婺源县因中举少而怨烧灰人毁坏龙脉的案件,第一个县官处理的非常好。
谭昌言是县官,自然知道婺源有烧灰的营生,更知道这产业的利润有多大。光是清华镇的税卡,每年就能从石灰贸易里收得上千两白银。
这么大的利润,足以培育起一个巨大的利益集团。俗话说,断人财路,如杀人父母,自古赚钱的生意最难动。乡宦说禁绝容易,官府真要厉行查封灰户,搞不好会掀起一场大骚乱。谭昌言为官谨慎,可不想轻易蹚这摊浑水。
于是他很快做出批复:“合帖生员程世法等,前往船槽等处地方,勘明议报,以凭定夺。”
既然程世法认为是龙脉风水问题,那便请这位生员再去一次,详细调查一下到底有多少灰户、多少灰窑、对山体伤害有多大。更重要的是,得查清楚,烧灰和科举不顺之间有多大相关性。
从谭昌言处理烧灰损伤龙脉一事看,他从政知晓人性,并不偏听偏信,要人用事实说话。最后他的处理方法也很有意思——“官赎”,拿出自己一年的俸禄,既然大户认为烧灰损伤了龙脉,他们也应当出钱来让灰户也有活路。这种处理问题的方法不是简单的可以拆分出哪几个层次,但是很实用。
全书虽说名为《好好思考》其实最多的词条是“问题”,都是为解决问题而写。解决问题搜狗百科给出的办法还是很实用的,首先你要描述好你所面对的问题,否则你无法很好的解决的!然后寻找方法与流程,更深层次的就是学科原理与哲学视角了。
像《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一书中给出问题的分类:
1.问题是否是经常性的?
2.问题的边界?
3.解决问题的方案,条件,妥协与让步?
4.谁执行?
5.谁反馈,谁对结果负责?
说了这么多,面对问题我们到底该不该用棱镜去追问呢?
我觉得这些只是手段,具体如何操作还要看你个人的阅历与经验了,以及你个人的喜好了。我比较喜欢看古文,觉得有许多问题古人都经历过,我们可以使用他们处理问题的方法去解决。
比如,如何劝说他人,《古文观止》中有成功的案例、也有失败的案例,你可以总结出你所需要的思维模型。
《石碏谏宠州吁》用大道理劝说别人不要宠爱孩子,结果失败了,其实他自己的孩子他都没有管教好,如何再对他人如何养孩子去指指点点呢!
《触龙劝赵太后》用的什么方法来说服赵太后让宠子做人质,不是很值得我们深思吗?
《烛之武退秦师》难道不是查理 芒格所说的劝说别人不要诉诸于感情,而要用利益……
五星笔记
五星笔记五星笔记其实就是告诉我们做事情要从多个维度着手,而且最终一定落实到自己的行动中去,否则再多的道理不足以让你过好自己的一生。书中这个故事让我觉得很有意思。
前一段时间,我在写字楼的卫生间广告栏,看到一则笑话:
一直想去KTV玩,可是没有钱。
今天去KTV随便挑了一个包间,推门进去说:我是隔壁的,玩大冒险输了,惩罚就是过来唱首歌。
结果就这样唱了二十几个包间,还免费喝了好多酒,还有人来搭讪。
今天先这样吧,喝得差不多了。
很多人看了这个笑话,哈哈一笑,也就过去了,不就是个笑话吗?
如果这个笑话让你眼前一亮,你就应该把这个有启发的价值点,用五星笔记法的方法深挖。
我个人觉得五星笔记其实就是在找你与牛人之间的差距,像富兰克林在学习写作的时候就是记住别人写的大致内容,然后自己写一遍看看与原著的差距,然后反复多次,最终达成与原著一致。也就是用五星笔记的方法让你跟上牛人思考问题的步伐。
总结
最厉害的专家高手总是在关键时刻,直指要害。
正如《教父》中的经典台词所言:“花半秒钟就能看透事物本质的人,和花一辈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质的人,注定是截然不同的命运。”
要想成为这样的人,也就是懂得很多道理,也过好自己一生的人。很简单,记住两点即可:一是用“熟悉”理解“陌生”,二是用“重复”提升“速度”。
人们都喜欢自己所熟悉的事物,用熟悉的事物去类比我们所陌生的领域,可以加速我们对陌生事物的理解。像被大家举烂的事例:费曼解释航天飞船失事。
比如,你不理解什么是麦肯锡咨询,有人告诉你麦肯锡咨询很像“企业医生”,你可能会很快理解企业咨询这个行业。
《知道做到》一书给出的观点就是“重复”两个字而已,你想不一件事做好,只需要不断地重复、重复、重复。
我对此书的整体感悟是,当我们面对问题的时候,不要眼睛里仅仅盯住问题本身,而去追溯源头,更需要扩展思考更多的问题。不过不要局限于成甲老师所说的思维模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