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随着《人民的名义》的大火,也让《万历十五年》被更多人熟知。剧中,汉东省政法委书记高育良对此书青睐有加。高小凤仅因学此本书,就与他相识相恋。最终高育良走向了违法犯罪道。此时我们不得不想,为什么一本书的魔力如此之大?它到底特殊在哪?
早在高中时,我对此书已有耳闻。因学业原因,未能拜读,深感遗憾。前段时间终把此书看完,获益良多。
万历十五年,亦即公元1587年,在西欧历史上为西班牙舰队全部出动征英的前一年;而在中国,这平平淡淡的一年中,发生了若干为历史学家所易于忽视的事件。这些事件,表面看来虽似末端小节,但实质上却是以前发生大事的症结,也是将在以后掀起波澜的机缘。在历史学家黄仁宇的眼中,其间的关系因果,恰为历史的重点,而我们的大历史之旅,也自此开始……
此书主要描写六个人物:万历皇帝、申时行、张居正、海瑞、戚继光和李贽。以他们为故事主线,描写了万历15年前后发生的历史事件。看似杂乱无章,实则联系紧密。
下面我来介绍三个人物。从他们的人生履历和轨迹中,我们可以管中窥豹,从中得知大明王朝衰败的原因。
一.张居正
张居正(1525年5月26日-1582年7月9日),字叔大,号太岳,幼名张白圭,湖广荆州卫(湖北省荆州市)。生于江陵县(荆州),故称之“张江陵”。明朝政治家、改革家、内阁首辅,辅佐万历皇帝朱翊钧进行“万历新政”,史称“张居正改革”。
嘉靖二十六年(1547)进士。隆庆元年(1567)任吏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后迁任内阁次辅,为吏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隆庆六年(1572)代高拱为内阁首辅,晋中极殿大学士,一切军政大事均由张居正主持裁决,任内阁首辅十年,实行一系列改革措施。财政上,清仗田地、推行“一条鞭法”,总括赋、役,皆以银缴,"太仓粟可支十年,周寺积金, 至四百余万";军事上,任用戚继光、李成梁等名将镇北边,用凌云翼、殷正茂等平定西南叛乱;吏治上,实行综核名实,采取“考成法”考核各级官吏,“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政体为之肃然。
万历十年(1582)六月病逝,享年五十八岁,赠上柱国,谥文忠(后均被褫夺)。明代唯一生前被授予太傅、太师的文官。死后被明神宗抄家,至明熹宗天启二年(1622)恢复名誉。
张居正应是大明朝最优秀的政治家,他担任首辅的十年间,史学家称为“万历中兴”。
他是万历时期的第一首辅,著名的改革家,为大明江山续命几十年,可谓是为了大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一代名臣。但他的结局很悲惨。在他死后被万历鞭尸并抄家,削除官秩。
但他为什么会遭到这样的结果呢?是他的改革失败了吗?还是因为他的改革触动了很多人的利益?亦或者是他过于独断专行,使皇权受到威胁?
我想这些都有。在我看来,张居正失败的原因有很多。但我认为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他没有尊重改革规律而顺势而行。改革自古就是一个非常敏感的话题。改革成功,会流芳百世,受万人仰敬。但如果改革失败,则会万人唾骂,不仅整个家族要遭殃,而且会使整个国家陷入万劫不复的深渊。纵观历朝历代这样的事例很多。秦时的商鞅经过改革,虽触动了贵族的利益,但其改革极大提高了秦的综合实力,为此后秦灭六国打下了坚实基础,商鞅最后虽被五马分尸,他的改革成功了。他则流芳百世,史学届对其的评价也是极高。
而纵观张居正的改革,他犯了很多的错误。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刚柔并济,应是一个成熟政治家所拥有的魄力。但张居正改革措施过于强硬。在实施中,损害了太多人的利益。而且使万历的皇权受到威胁,这对于万历来说是绝对忍受不了的。他的改革没有得到知识分子的支持。对于知识分子,他没有拉拢,而是有些藐视。举一个实例来说明。当时有一个非常著名的文学家王世贞,想要亲近张居正。想要替张居正的母亲做寿,但是张居正对此没有理睬,而是大加的训斥了一番,自此张居正算是失去了一位支持者,多了一位反对者。再比如说他的改革很是其激进冒失,没有做到稳扎稳打,导致他的改革基础并不稳固。一旦有什么变故,改革势必会全盘崩溃,而导致所有的成果都会付之东流。最后结果也证明了这个观点,在张居正死后,他的很多改革措施都被废除。
真是可悲可叹,一代忠臣,为了大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最后却落得个家破人亡的下场,真令人唏嘘不已!
二.海瑞
海瑞(1514年1月22日-1587年11月13日),字汝贤,号刚峰,海南琼山(今海口市)人。明朝著名清官。海瑞一生,经历了正德、嘉靖、隆庆、万历四朝。
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海瑞参加乡试中举,初任福建南平教谕,后升浙江淳安和江西兴国知县,推行清丈、平赋税,并屡平冤假错案,打击贪官污吏,深得民心。历任州判官、户部主事、兵部主事、尚宝丞、两京左右通政、右佥都御史等职。他打击豪强,疏浚河道,修筑水利工程,力主严惩贪官污吏,禁止徇私受贿,并推行一条鞭法,强令贪官污吏退田还民,遂有“海青天”之誉。
万历十五年(1587年),海瑞病死于南京官邸。获赠太子太保,谥号忠介。海瑞死后,关于他的传说故事,民间广为流传。
海瑞被人们称为海青天,从这里就可以看出他的廉洁公正,绝不寻私舞弊,为自己谋任何福利。海瑞的一生都在遵从着圣人的标准。而圣人的标准是什么?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还是对自己有着极高的要求,存天理而灭人欲?
海瑞是天真的。当时明朝官场已彻底腐败。官员们徇私舞弊,压迫百姓,不为人民做实事,一心只想贪污。试问这样的官场,这样的官员,有谁可以拯救的了吗?有这么一句可以反映出这个现象的严重性: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从这里我们就可看出,明朝官场之腐败。而海瑞则十分清洁廉政。在当时的官场,简直是一股清流。他用自己的清洁廉政为自己打出名气,天下人都知道有一个叫海瑞的清天。但这又有什么用?
他站在明朝整个官场的对立面。他也只能充当一个吉祥物,为大明粉饰太平的吉祥物而已。他为官时期打击豪强,为百姓做实事,兴修水利,极力推行一条鞭法。但这都改变不了他的命运。他最终被赋予闲职,有心而无力,可悲!
为何会出现这种原因?
海瑞试图用一种圣人标准来要求自己和他人。水至清则鱼,人至察则无徒。他所提倡的法制实质是太祖时期定下的。这种法制把政府和社会行为机械定下,使整个社会的运转,简单明了化,为的是保持国家的长治久安。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体制已不再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而海瑞的这种法制要求对于自己和他人的要求过于严苛,甚至说有些呆板和刻薄。他真正做到了存天理而灭人欲。而他人呢?不是每个人都是海瑞。
海瑞的做法是理想化行为。过于追求完美,而带来的结果是失败。古往今来,这种理想化行为层出不穷,但结果是失败。这种理想化行为,对于社会和个人有极高要求。纵观整个历史社会发展,人治社会总有纰漏和缺陷,它不可能会按照人的既定要求去运转和前行。
三.李贽
李贽(1527~1602),汉族 ,福建泉州人。明代官员、思想家、文学家,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
李贽初姓林,名载贽,后改姓李,名贽,字宏甫,号卓吾,别号温陵居士、百泉居士等。嘉靖三十一年举人,不应会试。历共城教谕、国子监博士,万历中为姚安知府。旋弃官,寄寓黄安(今湖北省红安县)麻城芝佛院。在麻城讲学时,从者数千人,中间还有不少妇女。晚年往来南北两京等地,最后被诬下狱,自刎死于狱中。
他是一个特立独行的思想家。自宋以来,中国皇权不断加强,儒家思想加大了对人们思想的束缚。南宋理学家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而李挚则认为吃饭穿衣即是人伦之理,不应以孔子的是非为评价标准。这在当时严重挑战了传统思想的地位,受到道学家的严厉批评与迫害。但他仍独立特行。他开学堂招收女徒弟,他批判道学家的道貌岸然,藐视儒家思想的权威,以至遭到很多人的痛恨。后被政府抓捕,最终在牢中自杀。
纵观李贽的一生,是矛盾与理性结合体。他反对儒家思想,但自己一生都未从这个思想体系中走出去。 他讽刺道学家的道貌岸然,批评自己朋友们的虚伪,但却不得不接受他们的帮助。
最终他的悲惨结局也是必然。那个时代不允许他的思想存世。统治者对他感到惊慌恐惧。他站在世人的对立面,他须要用一人之力对抗整个时代,他做不到!
总结:
1587年,是为万历十五年,丁亥次岁,表面上似乎是四海升平,无事可记,实际上我们的大明帝国却已经走到了它发展的尽头。在这个时候,皇帝的励精图治或者宴安耽乐,首辅的独裁或者调和,高级将领的富于创造或者习于苟安,文官的廉洁奉公或者贪污舞弊,思想家的极端进步或者绝对保守,最后的结果,都是无分善恶,统统不能在事业上取得有意义的发展,有的身败,有的名裂,还有的人则身败而兼名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