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阅读是艾德勒提出的阅读层次中最深层次的阅读方式。按阅读的特点来说,主题阅读可以称为“研究性阅读“。
“主题阅读”并不深奥,只要掌握方法,每个人都可以围绕自己感兴趣的主题进行多本书的阅读。
主题阅读是一种主动的、专一的、大量的阅读。
进行主题阅读需要做好思想和行动上的两手准备。
思想上的准备
一切主动的阅读都应受兴趣驱使,主题阅读亦然。
主题阅读需要强烈的好奇心作为原动力,需要强烈的阅读意愿作为持续推动力。
在正式阅读之前,读者一定要明白主题阅读是什么。主题阅读其实就是通过阅读来研究某一主题,它有别于其他阅读层次就在于“研究”。研究需要主动探索,提出自己的论点,以各种资料为依据,组织丰富的材料进行论证。
行为上的准备
行为上的准备,就是选定主题阅读所需的书。首先根据主题列出一份试验性的书目,然后检视书目上所有的书,筛选出与主题相关的书。
浏览一本书,弄清这本书的大体结构,这本书主要讲什么,分析书中所述与选定的主题有无关系,是否保留在书目中。
在做这项工作的过程中,不仅要淘汰和保留书籍,还要就保留下来的书籍建立起清晰的概念,明白它和主题的哪方面有关,应该如何阅读和使用。
做好充足准备后,接下来了解主题阅读的几项原则:
1.始终把主题排在第一位
为防止偏离主题,读者应谨记始终把阅读的主题放在第一位。
如果脱离了主题,此时的阅读就与分析阅读或者对多本书进行分析阅读无异了。可以这样认为,在主题阅读的书目中,每一本书都是为主题服务的,它们的个体特点居于次要地位。也就是说,阅读和思考都要围绕主题而不是某一本特定的书展开。
对初次尝试主题阅读的人来说,主题本就是越具体越好,比如,“阅读方法”的主题比“读书”这一主题更容易把握,而“速读”的主题又比“阅读方法”目的性更强,更容易完成主题阅读。
2.检视出需要的内容
完成主题阅读的准备工作之后,就可以开始正式阅读。
正式阅读的第一步是把书目中所有的书浏览一遍,目的是找出每本书中与主题极为相关的具体章节。
在主题阅读中,不是“读者跟随书”,而应是“书跟随读者”或“读者引导书”,相应的“读书四问”也要由针对一本书变成针对主题,由“认识”变成“需要”。
3.创设主题阅读的语言体系
在主题阅读中,因为需要阅读多本书,所以,有一个统一的语言体系很重要,这个语言体系通常要靠读者自己创设。
建立自己的语言体系并非简单地“翻译”,用自己的话表达也不只是换个说法而已,其中包含自己对问题的理解。
如果不能完美地创设自己的语言体系,至少要做到:第一,使用有助于理解所有书籍的语言,而不是其中一两本书的;第二,使用有助于我们自己建立主旨、表达观点的语言。
4.建立自己的主旨
在一般阅读中,我们提出的第二个问题是“作者通过这本书解决了什么问题”,对应主题阅读,此时的问题就是“我要通过阅读解决什么问题”。
这些问题共同构成主旨,需要以一定的形式、按一定的顺序组织起来,也就是在主题之下引出多个论点,然后通过阅读的对象来分析讨论,解决问题。
针对不同的主题,提出论点的排序通常会不同,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一般情况下,第一个论点和研究对象的存在或特质有关,接下来的论点就会对其特质深入讨论,最后一个论点通常是讨论前面的问题所产生的影响。
提出多个论点之后,需要界定论点的主次,之后对论点进行分析讨论,解决提出的问题。
5.界定论点的主次
在主题阅读中,论点的主次通常根据论证的难易程度划分。
在界定论点的主次时,需要将每本书中相应的内容整理出来,陈列在各个论点旁边,将其与论点对应起来。
界定主次不是简单地判断论点主要或次要就够了,重点在列出不同作者的观点和判定主次的过程中。同时,界定论点主次可使接下来的分析讨论更有条理。
6.论点的分析讨论
对论点进行分析讨论,是要完成“解决问题”的工作。
在阅读单一书籍时,作者解决问题的方法可以直接从书中获得;在主题阅读中,需要分析讨论,归纳总结。
分析讨论按一定的顺序进行,目的是讨论每一个论点,从而形成自己的结论。
无论采用怎样的分析顺序,分析讨论的观点和佐证都应直接或间接地出自阅读的书籍。
至此,主题阅读正式阅读的工作已经完成。
7.完成“研究性”阅读
前面的步骤,已经回答了“读书四问”中的前两问:“这个主题需要什么内容”和“我要通过阅读解决什么问题”。
完成最后一步分析讨论后,还需回答后面两问:“这些分析讨论是否有道理”及“这与我有什么关系”。
回答“这些分析讨论是否有道理”并不是简单地对阅读的每一本书进行评价,而是要围绕主题对书目上的书进行综合评价。
评价可以围绕论点展开,讨论关于每个论点的论述是否真实可靠、合理完善,作者的观点是否存在问题,是否有需要补充完善之处。
回答“这与我有什么关系”是要学以致用。主题阅读的研究性更强,但不能只停留在理论的阶段,最终仍要用于实践。
有一些主题阅读并不针对现实的主题,也可以思考它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侧面影响,自己的能力或见解有什么提升,可以怎样转化为现实的效益。
总而言之,“研究性”阅读就是:
先做好思想上的准备,并准备好阅读的书目;
开始正式阅读后,检视准备好的书籍,从中选出有用的内容;
创设自己的语言体系,可以用自己的方式说明不同书中的相关内容;
建立自己的主旨,确定多个相互关联的论点;
从检视出的内容中找出每个论点对应的观点,界定论点的主次;
对论点进行分析讨论,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主题阅读离我们并不遥远,只要多做练习,勤于思考,就可以大幅提高阅读能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