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平二年正月,李克用病死。临终前交付儿子李存勖三支箭矢,“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子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勿忘乃父之志!”
至此之后,“勿忘乃父之志”这几个字,便成了李存勖立下不世之功,成就“战神”的不朽箴言。
11岁时,他便随父出征,打了胜仗归来,自幼勇猛过人的他,由此得了唐昭宗的赏识,一句“此子可亚其父”,使得他少年成名,得了“亚子”的小名。
李存勖并没有辜负“亚子”这个称号,他在父亲病逝,世敌朱温企图趁此机会发兵潞州时,他也没有因为居丧而慌乱了阵脚。他明白,潞州是河东的天然屏障,一旦失去,定会唇亡齿寒。审时度势后,他快速做了决定,那就是从晋阳出发,直取上党,乘着大雾突袭前往潞州的梁军。
果然,梁军大败。潞州一战,他扬名立万,得知消息的朱温也不由得大吃一惊,感慨道:“生子当如李亚子,克用为不亡矣!至于吾儿,豚犬耳!”
他又乘势打着“光复唐朝”得口号,发兵征讨后梁。双方在柏乡展开了大战,敌众我寡,且我方将士长途奔波,疲累不堪,自然需要以计策取胜。于是,李存勖便采用了周德威的计谋,并没有贸然攻城,而是诱敌出城,又假装不敌,自动后退。梁军主将王景仁果然上当,梁军大败,八万余人死伤殆尽。
柏乡之役后,李存勖没有沉迷于胜利的喜悦之中,而是积极发展生产,整顿吏治,为下一场战役做准备。
他时刻不忘父亲遗愿,他每逢出征都要将供奉在太庙中的三支箭取出来,随身携带,以此鞭策自己。
终于在911年,先是大败朱温50万大军,又活捉刘仁恭。九年后,又大败契丹,基本完成了父亲的遗愿。
923年,李存勖灭后梁,统一了北方。四月,魏州称帝,国号为唐。
完成父亲遗命的李存勖终于松懈了下来,只要不是神仙,人都有一点喜好,李存勖也不例外,他既不喜欢马球,也不喜欢吟诗作画。他有一个特殊爱好就是听戏、唱戏。
史书记载,李存勖五岁时跟随父亲去打猎,回来的路上听有伶人唱《百年歌》,声音凄凉苍苦,随行的人都很郁闷,只有他一人却听得如痴如醉。
他沉迷于戏中无法自拔,作为九五之尊,竟粉墨登场,与伶人同台演出,还给自己起了名叫“李天下”。
荒废朝政,致使伶人将朝廷上下搞得乌烟瘴气,辱骂朝臣,有士之士得不到任用。
这些都不是醉心于戏中的李存勖所知道的。他圈囿在他那小小的方台之中,不知今夕是何夕。
直到他在伶人的挑拔下冤杀大将郭崇韬,震惊朝野的同时,积蓄了很久的怨愤之气也上升到了极点。
李嗣源率重兵讨伐他,准备自立为帝。
从戏中出来的李存勖惶然无措,像极了一个懵懂的孩子丢失了父母的形态。
他这一生,无人问过他真正喜欢过什么,他自幼随父出征,比起父亲,他有勇有谋,立下传世功勋。然而,在他五岁那年,路旁听戏听到沉醉就已经初见了端倪。
他以胜利者的姿势走进历史,大开大阖,濡墨提笔,在史书上添上了重重的一笔;他又以苍凉的身影隐入戏台,戏罢散场,帷幕紧闭,是当时年少模样,戏中日月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