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壶老酒,且醉,适逢节日说旧事。
万古情愁,如梦,浅分四段忆半生。
今天是父亲节,我开始写我与沙棉的故事,中午儿子给我打了电话祝我父亲节快乐,下午女儿给我发了信息,小丫头转发了一个漫画,一个帅帅的负重的父亲头像,上书有“电费,话费,学费,伙食费,生活费,‘付清’节快乐!”,调皮的小丫头还发了两个大笑的图片,把我逗乐了,工作的劳累也一扫而光,我希望我的孩子们健康快乐的长大,能有这份心记得我,便让我欣慰了。
而我的父亲,已经离开我们26年,那个时候也没有“父亲节”这一节日,我祈愿我的父亲天国吉祥,祈愿我的母亲健康长寿,祈愿天下的父母幸福安康!
怀念父亲
父生丁丑年,三月一十五。
祖母育四子,还有二姑姑。
父排第六位,幼时多敏努。
放牛织草鞋,三年读私塾。
青年报国志,十八穿军服。
分编在烟台,驻营炮兵部。
苦练枪弹技,精修文理数。
二等军功章,三等有证书。
五载兵营后,退伍返荆楚。
转业分单位,蒹葭伴草庐。
与娘结连理,甘苦共寒暑。
儿女有三双,油米无存储。
田地忙耕耘,双肩重担笃。
勤俭安家业,烟酒微下肚。
平淡生活宁,欢乐邻里睹。
苍天薄忠良,重病摧傲骨。
魔疾十八载,长年捂胸腹。
佝偻发渐希,影瘦眼迟暮。
痛苦何能耐?三更咬床铺。
辛未二月春,廿二赴天府。
娘泣一何悲,我哭一何苦。
常在寂寒夜,撕心裂肝腑。
孝娘敬兄姐,劳记父叮嘱。
又逢父亲节,父离二十六。
谆谆教诲意,慈祥脸未疏。
遥祭传哀思,子惭千里途。
生未使公荣,死未令公足。
纵有千行泪,拙笔千行书。
难报千重恩,难表千重楚。
愿借长江水,化公彼岸渡。
撑起往生舟,来世还相顾。
跪捧坟前土,虔种菩提树。
念佛写心经,劫难不再复。
北望雾茫茫,风雨知我诉。
幽幽苍山远,杜鹃如我哭。
若把我这半世人生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十年是在乡下老家度过的,儿时的家乡天蓝水清,老屋旁边有成行的树木,屋后有两亩地大小的竹院,屋前是稻场,稻场前面是菜园,菜园两边是水田,水田的前面就是上百亩的一个湖泊,湖泊名为“老部荡”。
我的上面有两个哥哥及三个姐姐,儿时家境贫穷,但在父母与哥姐的呵护下,我度过了快乐的童年。
忆童年
携友醉沥城,小步林木深,风拂桃香涌,浅语忆乡村。童年湖边度,美景留永恒。地虽贫,人朴纯,睦邻里,空气清。青芜堤上柳,碧波鱼戏痕。蜻蜓立雅荷,莺鸣月泄银。小经含香,暮霭烟袅牧笛阵。呼朋引伴,笑洒田园漾童真。闲钓湖边,莲香引诸神。秋风起,遍野金黄丰收顺。赏雪景,檐垂银钩天地坤。
苦读圣贤书,寒窗跃龙门。路阔商铺立,楼高陌路人。现实利为首,相逢点头应。漂泊他乡苦,梦境回故村。将相本无种,帝王也成仁。成败宛如梦,乡情慰平生。城市农村风景异,现实网络无枉论。众人随心择居处,各有千秋话晚春。
第二个十年,基本上是在县城石首度过的,在石首我读过四年书,上过两年班,回家务农了两年,也是隔三差五的往石首跑,骑着破自行车,20公里路程一个多小时便到了,那时候年轻,也不觉得累。落脚的地方除了大哥家,基本上是在两个结拜兄弟王建平与龚勇家,还有一个兄弟陈新强是横沟市的,我们四人是1991年在南岳读高中时结为异姓兄弟,26年来,我们情如手足,不因时空的距离与条件的贫富而疏远,这是三生修来的缘分,我们将永远珍惜。
其中务农的两年,地里的活基本上是哥嫂与三对姐姐姐夫帮我做的,那时候母亲也还健朗,我所受的苦远没有哥哥姐姐们深重,包括以后我到沙棉读书,也是母亲与哥姐的支助,我很感恩她们。
第三个十年是在沙市度过的,具体地说是在沙棉生活了十年,青春年华在这里演绎了一辈子难以忘却的喜忧悲欢。
第四个十年是在流浪中度过的,离开沙棉后,我如同无根的浮萍,漂荡在岭南的湖海,其中的酸甜苦辣一言难尽。但无论世事如何变迁,我都乐观坚强地生活,我的感觉是,外面打工再累,也比沙棉轻松,沙棉再苦,也比儿时在农村老家的生活要好。
临江仙,感怀
诗酒琴棋伴打工,流年似水匆匆。荷花争似舞裙红,繁华如梦境,惆怅怨秋风。
人到中年头先白,却嗟壮志成空。倚楼望月月如弓,豪情难自遣,高唱大江东。
父亲早逝,我与母亲相依为命,母亲虽然疼爱我,但家里确实贫穷,我在南岳中学只读了高一便辍学了。一个农村妇女的眼光,只希望我快点长大,找个媳妇成家,平平安安过一辈子便好。
长兄代父,大哥从小便对我关爱有加,没少接济我的学费,他见我个子小,肩挑不起百八十斤,每沾到田里的稻穗,身上便起好多红疙瘩,于是他想给我托关系找一份城里正式的工作,96年沙棉技校到石首招生,我父亲的朋友的妹妹在石首文化局工作,于是介绍我到沙棉读书,然后做一个国企的工人,也算是远离了田间耕作之苦。
听说那次去石首招生的是姜谋琴校长与张清正科长,我没有赶到船,得到消息时姜校长她们已经招满学生回沙市了,于是我没有经过面试,在文化局拿了一份入学通知书,自己到茅草街派出所办理了户口迁移,21岁又去读书,那个年龄在乡下好多同学都结婚了。
那个时候的工人还是比较吃香的,至少比农民要好,一旦进入国企就是铁饭碗,再也不受脸朝黄土背朝天的风吹雨淋之苦。转个城市户口还要三四千,母亲卖了稻谷与竹院,再找几个哥哥姐姐借了一些,我从没有出过远门,1996年9月10号,是大哥送我去沙市,到学校后他就回来了,第二天我自己到老师那儿报名,开始了我的沙棉之旅。
事隔多年,我与哥姐闲聊,说若是用那六千块钱去做点小生意,或是在乡下结婚,也许我的人生又是另一个不同的故事了,母亲长叹,大哥一片好心,以为给你找了个铁饭碗,哪知十年后你又回到了起点。可见人生旅途的轨迹,有上天的安排,也有人为的因素,我的人生,注定与沙棉有着不解之缘。
流浪天涯多年,魂牵梦绕的是故乡的景物,生我养我的地方,我年迈的母亲还住在那儿,我夫人在石首。沙市有我可爱的女儿,沙棉算是我的第二故乡。
从下一章开始,写我在沙棉的十年生活,主要写我与同学们的经历与感受,希望朋友们继续支持我的写作,如果说第一卷是对沙棉前辈们的讴歌与赞扬,那么这一卷将是我们普通工人的喜忧心声,从盛世到落魄时的普通工人的感受,本卷具体大事件与史料或少提及,前期的史料会逐步校正增补,谢谢大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