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学生连跳背后

学生连跳背后

作者: 周四兒 | 来源:发表于2020-07-20 17:13 被阅读0次

    早上一个朋友发来消息,问我现在的孩子心理承受能力怎么了,又听说有从高处跳下去的。
    我垫高座椅想:是啊,现在的孩子怎么了,每到高压时段总能听说有放弃生命的。
    是毫无预兆吗?
    我想不是的,至少从我的工作经验中来看,凡事皆可复盘。
    下面的故事是几个孩子的案例糅合在一起,我们可以看看事情是如何发展的:

    1、3岁8个月的小A被爸妈带来咨询室接受辅导,原因是不肯排便,在学校小脸憋得通红,身子扭来扭曲,有时甚至会因憋的难受而大哭,但无论怎么指引,就是不肯去厕所。
    了解情况后发现,小A是家里的第一个孩子,父母非常重视,在没有经验的前提下跟着育儿指南的引导去养育,生怕因为自己的失误耽误了孩子,每当孩子出现与育儿指南里不一样的状况便焦急万分急忙“矫正”。
    肆说:在育儿的过程中过于重视“标准”而忽略了接受孩子的“现实”,不仅家长容易紧张,这种紧张的氛围还会传递给孩子,使孩子以身体的紧绷和过度控或失控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2、8岁的小鹏来到咨询室的原因是上课无法集中注意力,从表现上看特别符合注意力缺陷的诊断标准,但在互动中我发现孩子在咨询室里专注力表现属于正常范畴,而在情感呈现上显得贫瘠,彷如沙漠。站在他的沙盘作品前,我有些出神,这样的内心是无法做到家长所期待的“乐观开朗、心态积极”的。
    在最后的家长访谈小鹏的母亲说,在家什么都不要小鹏操心,他只需要“做学生该做的事情”,而父亲颇为严肃,对小鹏有诸多要求,比如成绩要达到多少名、在有外人的时候要如何表现、要坚强、要有担当。
    我问:“小鹏平时有情绪的时候,你们是如何应对的?”
    妈妈说:“稍有不满意他就会坐在沙发生气,浑身紧绷绷的,对我会大吼大叫,有时急了还想动手,对他爸不敢,因为他这样会被爸爸打。”
    爸爸很是一副恨铁不成钢的样子:“他的毛病都是你惯的,在我这他敢乱来试试看,不打他才怪!”
    小鹏在一旁不说话,我问他平时和爸爸妈妈有不同意见的时候会怎么处理,小鹏说:“忍咯,还能怎样?他们讲的就一定要听,我的意见就看他们心情。我懒得说了,反正说了他们也不会改。”
    听到小鹏这么说,他爸爸立马就火了,用力地拍沙发,说:“看你说的什么话,什么叫他们也不会改?现在是你要改!我们哪里做错了吗?自己不懂事还想怎样?我看你就是欠收拾!”
    肆说:在亲子互动中,家长基于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育儿责任,很容易略过沟通去向孩子下达直接改正的命令或通篇讲道理,对孩子来说就成了独断专行的暴君专政。时间久了,不仅家长习惯了重视行为、忽略孩子的情绪反应,连孩子自己也会为了让自己好过些而将自己的情绪感受功能隔离开或者用极端情绪表达感受。对于学生,情绪已不像幼儿阶段成为孩子心灵健康与否的风向标,到了学龄期,我们去观察孩子在学业方面的各类状况,便可得知孩子在心理发展中面临怎样的需要、遭遇怎样的困境。
    而小鹏面临的,是强烈浓厚的情绪积压已经导致孩子没有更多的能量去应付学业。要调整现状,除了孩子接受心理咨询学习如何疏导情绪感受外,家长学习如何有效沟通、积极教养,更是重中之重。

    3、13岁的小志来到咨询室是因为母亲上了心理学的课程之后发现孩子好像有些不对劲,似乎是心理有病了,因此带到了咨询室希望得到改善。
    沟通得知,孩子的小学阶段成绩稳定在班级前三,但性格上不善沟通,由于父亲工作繁忙,养育和管教的重责都在妈妈身上,因此妈妈也哭着表示:“我也觉得自己快崩溃了,一会要扮演慈母,一会他做错事情了我又的扮演严父,小志说‘我的妈妈是个阴晴不定的人’,我也不想这样,但是他小时候总是管不住自己,我就不得不多管管,结果上了初中突然他就不亲我了,平时放了学就进房间,也不沟通了,成绩也差了,现在长的比我高大,打也打不得了,骂了他也不当一回事。”
    小志说:“我也不知道该怎么说。反正我感觉我不是我自己的,她也不是她自己的,我一回家她就盯着我,如果我没笑,她就问‘你怎么不开心了?’如果我笑着回来,她又说‘有什么好笑的事情,学习能这么有心就好了。’我坐沙发休息一会她就问‘你不回房间写作业,坐那又想看电视?’从学校到家走路要几分钟她都是算好的,迟到5分钟就会一直问一直念,真的好压抑。”
    母亲很困惑:“我关心你也错了吗?你爸不管事,但只要是你有什么状况,全家人都说是我没教好,你当我好受啊?你要是让我省心一点,我们俩不都轻松了吗?”
    当我和小志母亲单独沟通时,她突然哭了,说:“前几天吓死我了,我给他收拾房间,发现他写的一封遗书,说什么活在这个世上太难了,还不如死了好。我不知道是哪里出了问题,但是他这也太不负责任了吧,我们什么都是为了他,结果他说要自杀?现在说也说不得,我好怕他做傻事。”
    在后期和小志的单独工作中,他逐渐打开话匣子,说:“从小他就觉得不自由,做事情如履薄冰,不知道什么时候就做错事被训斥了,现在长大了妈妈不打他了,但小时候经常挨打挨骂,说很难听的话,就好像我是她的累赘一样。她觉得自己什么都对,我也不指望你能改变她……有时候我很想想哪吒一样剔骨削肉还了他们,然后可以无牵无挂做自己,可惜这不现实……我也只是跟你说一说心里话,觉得舒服点,出了这个咨询室,我还不是要回到那个环境去。”
    肆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小志对家长的态度、家长对小志的态度都是经过常年累积而来的“定式思维”,选择性地忽略了彼此成长过程中的转变,将对方定格在“总是”,仿佛一条牵绊着转变的绳子,每每将要改变就会被拽回到原来的位置。母亲的困难在于将小志当成了自己的作品,将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当成了价值体现,小志的困难在于无数次的反抗依然只能走别人拟定好的路线,出于自我成就的反抗,只能朝着路线的反方向去发展才能体现“我”是独立的。

    对孩子来说,最大的创伤莫过于不被看见、不被理解、不被正视,特别是情绪感受上的关注,往往容易被忽略。常说“成年人的世界没有容易二字”,却常忘了人生经历没有那个阶段时容易过的,一岁的孩子最难的就是如何走路、二三岁的孩子难于熟练使用筷子、四岁的孩子握笔写字是非常大的挑战……这些对于成人来说自然而然的事情,在当时的孩子,就是最大的困难。我们愿意在某些年龄段的某些事情上理解孩子、鼓励孩子,却选择在另一些事情上要求他们做的像大人一样,甚至比大人还好。

    孩子的连跳背后,或许不全是由于心理承受能力不够强大,而是除了跳出去,他们没有更多的应对办法,曾经使用过的策略都失效了,悲伤却依旧无法排解。
    而在曾经写的关于自杀方式的文章里我也提及了,跳楼这一方式,往往是“多考虑诉求为远离自己的现状,转而投入“美好的世界”,重点在于当自己深陷烦恼时的无法自拔。”
    当我们继续以评价的态度看待学生轻生的事件,指责他们看不开、责怪他们没有责任心、责怪他们不考虑家人的时候,或许这些语言正在推着某个孩子走上跳台。
    俗话说“站着说话不腰疼”,叫人坚强很容易,如何坚强呢?不只是说说而已,那需要一同面对、一同体会、肩并肩地寻找策略,而非说教。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学生连跳背后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qqvh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