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气还没普及的北方农村,若说什么取暖用具最让人青睐,那一定非炭火盆莫属了。
炭火盆,顾名思义,就是用来装炭火的盆。北方冬季自古天寒。因取暖而流行的火炕,又仅能保持低层温暖而不能将空气中的热度提升,于是,炭火盆就成了提高室内温度的重要器具。
据史料记载,用炭火盆取暖,最早可追溯到三国时期,距今已有千年历史。影视剧中更是常常会提到炭火取暖一事。
写下不少人民疾苦的唐代诗人白居易,在《卖炭翁》一文中这样记载: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见在古代,卖炭为生,应该算的上是一种营生,而炭火取暖也是最为常见的。
不过,看完一些记载,我们不禁要猜想,古代买炭取暖,或许仅限于城市间的达官贵族,大多数村里人家,一定是不舍得花费钱财,去买专门烧好的炭的。
更何况农人有着靠山吃山的独特条件。农忙结束,冬天随即来临。本应到了该修养的日子,可习惯了忙碌的农人依旧闲不住。上山砍柴也就成了冬日里唯一的“娱乐项目。”
砍来的柴煮了饭,灶膛里燃尽的木炭取出放进火盆里又取了暖,真可谓是“一举两得”了。
火盆的材质分为多种,可有泥制、铁制、铜制等等,大小一般在六、七十厘米的样子,形状大多为椭圆形。
八、九十年代的河北一些农村,炭火盆使用频率较高,人们大多延续着使用泥土制作的炭火盆。
使用这种火盆主要原因有三,一是泥制的盆较为安全,不易烫伤。二是保温效果较好,三则是农家人过惯了节俭的日子,就地取材不仅省了钱财,还锻炼了筋骨。
火盆一般在秋季打造,做盆的师傅大多为村中经验丰富的年长者,把预先准备好的黄泥掺水搅拌,为防止火盆成型开裂,搅拌后的黄泥还需放在阴凉处“醒”段时间,而后掺些家畜的毛发或是蒿草,再将泥土糊在固定的模具外围,将模具外围磨光,扣倒。几天下来,模具取出,一个完整的炭火盆就出来了。
炭火盆制作简洁又不简单,年轻人每每看到年长者做盆,便跃跃欲试,谁知往往一个盆出来,还没用上几天,盆底便掉到了地上,再或者盆的外围糊的泥土太厚,又不能够轻易挪动。
经过一个秋季,待到冬日悄然来临,火盆也就正式上场了。
寒冷的早晨总使孩子们躲在被窝里不肯起床,这个时候大人往往会将孩子的棉服,快速举到火盆上方,抖上两下,再快速拿到孩子身边,故作夸张喊着:“快快,热乎了,热乎了,快穿快穿……”
这时的孩子,往往也像拥有了一种神力,在大人们“连哄带骗”中蹭地跳将起来,穿了衣服起了床。火盆烘烤的衣物,是不会那么快就将热量传导至每个衣袖的,无非是那一小盆看的见的温暖,给了孩子起床的动力。
冬季白天较短,很多人家依着旧日的惯例,将一日三餐改为两餐。下午稍饿时,火盆充当了临时炉灶,用烙铁将盆上方一层已压实又熄灭的炭灰扒向一旁,将家里特制的铁丝小网放在火盆上,饺子,豆包就这么烘烤起来。
吃过晚饭,一天的忙碌结束。一家人围在炭火盆周围,边看着电视节目边用铁锅炒上一锅瓜子,或是烧几个土豆,漫长的寒冬也就不紧不慢地过去了。
到了夏天,火盆有了新的用处。将火盆底垫上些软软地干草,将准备好的鸡蛋放入,母鸡也就跟进来了,这时的火盆不再担任取暖的角色,而是作了母鸡孵小鸡的临时小窝……
炭火盆的用途当然不局限于取暖与孵小鸡。古代婚嫁中也会涉及火盆,吹吹打打的喜庆日子里,新娘穿着大红嫁衣,缓缓走下轿来,经过其他礼节,婀娜的身影迈过火盆,再跨过马鞍,寓意着以后的日子也会过的红红火火。
不过到了现在,婚礼上迈火盆已不多见,取暖也早已不再局限于小小地炭火盆,除了农村家庭,唯数不多的年长老者还在用火盆取暖的方式,炭火盆早已经逐步淡出视线。
婚嫁上虽少见迈火盆这一项,但时代的发展也并不妨碍人们将日子过的红红火火,而用炭火盆取暖的方式延续了千年,由火盆到煤炉,由煤炉到暖气,变的是时间,不变的是温暖。
衷心感谢韩涵微语老师荐文、指导、配图。
本文由“文字之光社区”助力。
【文字之光】是已立项注册的商标名称,自2020年元旦始启用。
【文字之光】是由文字之光社区居民秉持“为好文找读者、为读者找好文”的价值理念而设立的专题,专题目前不接受投稿。
广大优秀作者可以投稿到它的优选专题【金色梧桐 】中,编委会从中选出优质文收录到【文字之光】,并从中精选出最优质文加以推广。
我们期待你的优雅亮相!你若能甩出掷地有声、灵动有趣的文字,我们定会用足够的真诚与你的文字共舞,让优质的文字发出耀眼的光芒。
我们都是见证官,见证优秀,共同成长
找到我们有两种方式:
01: 在微信群中搜索【文字之光】
02: 发私信给朋友是老酒 瑾字翁 王大珊 韩涵微语 无色生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