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2日 星期三 晴
第三章 一个没有阅读的 学校永远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
1 童年的秘密与童书的价值远未被发现
(1)现在想来,人的一生是围绕童年展开的。
(2)精神分析学家认为,如果一个人有精神问题,作精神分析的时候,一定要追溯到他的童年。为什么?在童年的初期,他所看到的东西会对他的思想、价值观,对他的人生产生最根本的影响。
(3)北欧是童话的王国,挪威、丹麦这些国家是自然景观、人文景观都非常美丽的国家,更重要的是,它们是一些拥有美好心灵的国家。在挪威,卖农副产品,可以把农副产品放在一个筐子里,搁在马路上,没有人管,顾客每拿走一棵菜都会自觉地付钱。我想如果在我们这里,马路上放一个筐,虽不一定被偷光,至少也很少有人会放钱进去的。
(4)童话和其他一些作品是不同的,人类最伟大的精神往往都包含在童话里面。
(5)没有教师对阅读的热爱,永远不可能有孩子对阅读的热爱。
2 借孩子的眼睛看绘本
(1)儿童同时通过图画、绘本建立起自己与父母的亲密关系。因为绘本是需要父母讲述的,讲述的过程,就是建立关系的过程,孩子依偎在父母的怀里,静静地聆听那些美丽的故事,是儿童一生最美丽的时刻。
(2)“日本图画书之父”松居直讲过,儿童为什么不喜欢听电视里的人讲故事?因为电视里的人不会像妈妈一样把孩子搂在怀里。所以好父母一定是懂得与孩子在一起的父母,一定是善于与孩子一起成长的父母。
《我的阅读观》读书摘记93 超越年龄的幸福阅读
(1)松居直说:“图画书中蕴藏着多种可能,它所带给我们的真正快乐是超越了年龄的。”
(2)什么是好的图画书?松居直说,仅仅图画色彩鲜艳或者文字优美是不够的。好的图画书不仅文字动听,而且画面的每个角落都是“语言”。
(3)松居直认为,图画书不是孩子自己读的书,而是大人读给孩子听的书。即使孩子认识字,也要尽可能念给孩子听。
(4)松居直说,他出版图画书不是为了“教育”孩子,图画书不是教材,而是为了孩子的心灵自由成长。图画书的内容不是为了让孩子记在脑里,而是记在心里。
(5)孩子的绘,是建立在听的基础上的。没有孩子对于老师或者父母讲的内容的理解,也就是说,没有“听”的功夫,就不可能有“绘”的成功。听是读写绘的前提。而且读写绘之后还有孩子向父母“说”自己绘的故事。这里的“说”其实也是另一种听,一方面听自己的讲述,注意措辞,一方面听父母的疑问,随时调整、补充内容。
(6)松居直认为,孩子在上学前用耳朵听过多少语言非常重要。儿童不是读语言,而是“吃”语言。儿童把图画书里的语言“吃”进去,然后从他们自己的嘴里说出来。
(7)松居直说:“电视机的声音不是人的声音,那是机器的声音。人对人讲话,才是真正的声音。”
(8)松居直主张,图画书应该告诉孩子真实的东西,他认为故事其实本身就是把不存在的东西变成一个存在的东西。
(9)做出来的知识是原创的,是最真实、最深刻的。技术可以复制,工匠却是不可复制的!
4 拯救教师的阅读
(1)爱因斯坦曾说过一段值得深思的话:“我想反对另一种观念,即学校应该教那些今后生活中将直接用到的特定知识和技能。生活中的要求太多样化了,使得在学校里进行这种专门训练毫无可能。除此之外,我更认为应该反对把个人像无生命的工具一样对待。学校应该永远以此为目标:学生离开学校时是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一个专家。我认为在某种意义上,这对于那些培养将来从事较确定的职业的技术学校也适用。被放在首要位置的永远应该是独立思考和判断的总体能力的培养,而不是获取特定的知识。如果一个人掌握了学科的基本原理,并学会了如何独立地思考和工作,他将肯定会找到属于他的道路。除此之外,与那些接受训练主要只包括获取详细知识的人相比,他更加能够使自己适应进步和变化。”
(2)有一个西西弗斯的比喻很适合现在的教师。西西弗斯每天辛辛苦苦地把石头推上山,推得精疲力尽,第二天又重新开始,周而复始,永不停息。生活在应试背景下的教师也是如此,每天起早贪黑,工作时间早已经侵入闲暇甚至休息时间,许多教师疲于奔命,其结果是职业倦怠。
《我的阅读观》读书摘记9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