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第一次听闻“杨绛先生”这个称呼已经是在很久之前了,那时听到对她的这个称呼,以为是个男性作家,然而后来得知她是钱钟书先生的太太之后,才恍然大悟,能把一个女子称作“先生”,可见后人对她的崇敬之高,内心便开始对这位传奇女子产生浓厚的兴趣。但是,之前对她的了解都只是通过看他人的评论得知的,后来看到她写了许多著作,想要在她的作品中感知她的世界以及她那伟大却又平凡的生活。
一直以来都听说杨绛先生在晚年时期所作的《我们仨》备受读者青睐,这次终于在北书院将这本短篇小说看完。
![](https://img.haomeiwen.com/i4626880/1e2de9e3d2b3c239.jpg)
选择这本书的初衷是因为自己特别想要了解像杨绛先生这样的大家,她的家庭生活会是什么样的呢?和我们普通人又有什么区别或共同点呢?
带着疑问和好奇,我花了大概两天的时间通读了这本小说。
![](https://img.haomeiwen.com/i4626880/048a9b6ffb96217d.jpg)
小说分为三部,前两部给我带来很多疑惑,仿佛自己和作者一样置身于雾气茫茫的世界,周围的一切事物都显得那么模糊,唯独杨绛先生一家人的感情是那么清澈透明,感人至深。第三部才让我渐渐明白,杨老对她失去的至亲至爱的思念之深,虽说一字一句让读者看不到杨老的痛苦和伤心,但是这种隐藏在内心深处的情感却更加令人感动,可以想象的到,一位年过半百老人,孤独的坐在书房里,为纪念这伟大却又极为普通的一家人仍在奋笔疾书的情景。或许偶尔她思绪万千,无法抑制内心的情感而泪流满面;或许🤔有时她记起女儿和丈夫发生的趣事儿又会心一笑;或许她会经常在梦中和亲人团聚,与他们诉说着自己的思念……
![](https://img.haomeiwen.com/i4626880/379ce4157d4d923f.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4626880/900d11a0d66402a1.jpg)
晚年时期的她,坚强的度过了失去双亲最悲痛的时光,在杨老看来,一家三人的失散让她没有了归属感,在她的作品中这样写到:以前当作“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在那些寻觅归途的日子里,她并没有停下来,而是化悲痛为力量,著成这一本感人肺腑的作品。而如今,我想,她终于如常所愿,找到了属于她的归途吧!
这本书直到看到结尾,才读懂杨老在前两部想要表达的情感。以一个长达万里的梦作为故事的起点,用一种非常含蓄的手法为我们讲述她的女儿重病住院的事,以及钱老住院的事,大概是不想得到读者泛滥的同情吧。“古驿道”上的相聚相失,就是杨老与钱老之间的团聚与分别,而她梦见自己去看望女儿,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为我们讲述女儿的病情,我想大概是因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这样更加深刻的再现了母女之情。虚虚实实难分辨,一字一句见真情!杨绛先生的家庭,虽说每个人都是为国家社会作出了杰出贡献的人,但也只不过是千万中国家庭中的一个小家,拥有着世间最平凡却又最珍贵的亲情,这个三口之家时而欢歌笑语,时而坎坷艰苦……
我想,我们都一样,拥有一个这样温暖的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