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听的尼采的哲学课,提到尼采的父亲,在很早就去世了,所以他是由他妈妈抚养长大的,who petted him into an almost feminine delicacy and sensibility。
夏鹏老师提到,对于小孩尤其是男孩,爸爸的存在,对于孩子的心理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在小时候,爸爸就是孩子的superman,起着很重要的榜样作用。
想到之前看的沈腾主演的一个电影【我和我的父辈】,里面的孩子,几乎都是单亲家庭,无论是吴京主演的父亲,他的孩子在年幼就丧失母亲,还是章子怡主演的母亲,家里的哥哥,很早就没了父亲,以及沈腾主演的这个片段里,孩子的爸爸很早就不见了。
印象比较深的地方,是在章子怡主演的这个片段里,当其他小孩嘲笑哥哥的爸爸是做烟花时,哥哥为了维护爸爸在自己心目中的英雄形象,和这些孩子打了起来。
以及沈腾主演的片段里,当其他小孩嘲笑这个小男孩没有爸爸时,他编造出了各种版本的故事,爸爸是个特工,是个超人,是个人工智能的数据师...
从这些片段里,侧面都会反映出,父亲在男孩心目中的重要性。这对于其之后的心理发展,也是很重要的。
尼采,因为幼年丧父,所以发展出了自己独特的性格。
而在中国,现在很多的家庭,即使父亲健在,因为重男轻女,男尊女卑以及父权社会的传统文化影响,很多男人回到家,鞋子一脱就躺在沙发上,就觉得自己忙了一天在外面挣钱养家,家里的收都是自己挣的,回到家就应该好好享受。更别提共同分担家务,教育孩子。
所以很多家庭,完全是丧偶式婚姻,两个人结了婚,男的天天在外面挣钱,很晚回到家,没有时间陪伴孩子,关心妻子,甚至动不动各种抱怨,“我在外面累了一天,回家打会儿游戏怎么了”,“我天天在外面忙,你连个孩子都照顾不好,家里乱成一团,孩子还每次考试不及格”,“我不是上个月才给了你两千块钱吗?怎么又找我要钱”(孩子的零花钱,家里的柴米油盐开销,都是女人一个人支付)
可能在这些人眼里,做饭很容易,拖地洗碗很容易,带孩子很容易,我在外上班挣钱,养家糊口,很累而且很光荣,没有我,这个家,根本活不下去.....
但若是哪天,让他们经历天天做饭洗碗,扫地拖地,半夜起床给孩子喂奶换尿布,甚至除了每个月的痛经大出血再经历一遍痛彻心扉的分娩过程,这个心态,应该会有个大的回转吧。
站在亲密关系的角度,只有两个人相互体谅,对方的付出都被看到且很珍惜,那么这种状态,大概率不会存在,因为你若是很爱一个人,你的情绪和心情是会随着另一方波动而波动的,他很累,你也会心疼,他难受,你也开心不起来,因为很大程度上,你两已经融为一体了。
那么对于这种丧偶式婚姻,父亲即使存在,却也缺席了一样的孩子,他们的心理就不健康了吗?
的确会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一个人的心理状态,不过就如阿德勒心理学提到的,未来的你,想发展成什么样子,取决于这个当下的你,是否愿意改变,只要你有了这个主动改变的念头,那你的未来,就会渐渐的按照你所期待的样子去发展。
人生的主动权,一直都在你的手里,过去的你,很幼小,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但是未来的你,这个主动改变的权利,牢牢在你的手里。
以及今天课程里提到的尼采的哲学观点“what i am not, that for me is God and virtue”,我所没有的,对我而言就是神和德。
因为抱有这样的想法,所以尼采一直都在苦苦追寻自己身上所没有的特质,这就导致他的内心很拧巴。
这种拧巴的力量,我曾经也有过很深的体会。
当你对自己不满意,自卑,讨厌这样的自己,羡慕他人的闪闪发光,而回望自己,却是一无所长时,内心两股对冲的力量,就会产生很大的内耗。
而当你不断的去了解自己,在一些领域崭露头角,小有成就,渐渐的知道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时,内心就会变的更加平和,慢慢的放下这种对自己的评判和期待,而去接受最真实的自己。
当你接受这个真实的自己时,你会变得更加坦然,而你用这个真实的面貌和他人相处时,你也会很舒服,因为你会发现,真实的你自己,也会有人喜欢,有人欣赏,而你,只需要做你自己就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