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关于愚公的搜搜ㆍ之三

关于愚公的搜搜ㆍ之三

作者: 月里梦溪 | 来源:发表于2022-11-16 19:56 被阅读0次

    大禹治水与愚公移山

    来源:程峙浔2017-09-21


    中国的官方意识形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大致是在大禹以前,那个时候中国处于低级的部落联盟阶段。各个部落联盟彼此相对独立性很强,联系很弱。每一个部落联盟直接面对的敌人往往不是另一个部落联盟,而是面对着大自然的各种灾害。那个时候的“中国人”还只能是像个蚂蚁一样,这有河不能过,就找到架在“河上”的木枝,爬过去。意识形态属于试探性和无定法的阶段。笔者将此称之为“模糊阶段”。

    直到大禹治水时,中国官方意识形态发生改变,第二阶段的意识形态开始形成。这种意识形态主要体现为,顺应自然规律来利用自然。这种官方意识形态正是成型于周天子时期,兴盛于中国帝制时期,衰落于清朝末年列强入侵时期,结束于民国时期。

    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官方意识形态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一阶段,笔者视之为第三阶段。这一阶段,中国官方的意识形态集中体现为:愚公移山。愚公移山涉及两个重要人物:愚公和智叟。现在的主流见解认为,智叟不智,愚公不愚。然而我却认为有些偏颇。

    愚公移山强调以人的意志为第一位,改变自然的意志,进而让自然的意志适应人类的意志。同时强调发展是永恒的,只要不间断,发展就一定有结果,是运动式的思维。

    大禹治水则强调自然的意志是第一位的,人也是自然的一部分,当顺应自然意志,同时努力使其服务于人类意志。他也强调运动式发展,但少了愚公移山那种持之以恒的精神。

    不得不指出,大禹治水是古人的智慧,愚公移山是今人的智慧,本不可同日而语。但是迫于如今环境日趋恶劣的现状。我们不得不从人与自然这个层面来重新审视这两种智慧。

    愚公移山的精神想必是自古就有的,但是在中国帝制时期却一直没有成为主流,那个时期的主流意识形态一般被认为儒家文化,须知儒家文化其实是“大禹治水”的翻版,或者说儒家文化的源头正是大禹治水。那么既然自古就有,又为何直至新中国成立,中国官方才形成“愚公移山”的意识形态呢?这是有客观历史原因的。

    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国内忧外患,人民生活处于苦大仇深的阶段。清政府 、民国政府均是属于积重难返的一个状态。中国绝大多数地方没有自己的重工业或是中小型工业,仍是一个农业国家。那是一个连卷卫生纸都得靠进口的时代。

    新中国成立伊始,毛泽东等领导人充分意识到这个大大大大的问题,便在全国开始发扬“愚公移山”的“折腾”精神。不得不说这在建国六十五年以来,的确是中国很多东西从无到有的发展。故而国民不得不承认“愚公移山”精神在这一时期的的确气到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作用。

    另外不得不说明的一点是:中国官方“愚公移山”实际上是被逼的。面对美国等西方野心家的虎视眈眈和冷漠对待,以及中国一穷二白的现实窘境,中国不得不发扬“愚公移山”的伟大开拓精神。因此这也算是中华民族的无奈。

    同时,很明显,愚公移山这种思维,也是和西方现代文明相吻合的。也即是说,整个世界由于政治上的关系连接,而在某种程度上,不约而同地走到了一起。这种现代文明的思维,便是利用科学技术,改造世界,并为人类服务。这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和认识论也是一致的,马克思也是西方人,自然也免不了受西方现代文明的潜在影响。由此种中西共同的意识形态所导致的种种恶果,自然是不被中西方共同承认的。

    可是笔者在文末要呼吁一中新的精神。那就是“中庸精神”。我们既要发扬“大禹治水”的精神,也要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既要面对国内的环境污染,又要面对国外的高新技术垄断。我们应当在合适的领域——例如科技,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而在与自然界和谐相处时应该学会像我们的祖先学习“大禹治水”的伟大精神。

    谈到中国治理环境,笔者不得不提出一点:中国现在的治理思维仍旧是“愚公移山”的改造思维,按照人类的意志来改造自然,使自然顺应人类,利于人类生存,这一点来讲,注定要花费巨大代价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关于愚公的搜搜ㆍ之三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rdex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