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省时36计·第1.4讲课后实践】
这是2018年12月6日“崔律精时力之高效省时36计”系列第1.4讲的课后实践。
<实践事项>
动手实践今日内容。
<实践日志(记录)>
1.我在本讲中的收获:
1.1为知笔记中将三个文件夹放在一起,添加分隔符,用以做不同生活领悟的区分,这让我想到日清单的“一日三分法”,这是另一种“一日三分法”。对比自己之前的分类,使用的是类似平衡轮一样的分类,这种分类虽然兼顾生活方方面面,但类别之间会有重合的部分,同时分类超过3个很难兼顾全面。若使用前一种方法,数量少大脑容易做判断。
1.2对比石墨和幕布,石墨的优势是适合多人共同编辑,而幕布的优势是结构图呈现,适合自用。若石墨+泳道图会不会让项目进展更明确呢?幕布的优势是结构图呈现,那么用来做阅读的读书/片段笔记会更适合。
1.3微信的置顶功能,我们可以把重要的常用置顶设置,还可以把临时任务设置成临时置顶,以防我们专注1小时后忘记完成一些任务。感叹这防遗忘处处不在,为精湛的逻辑力点赞。
1.4微信联系人添加备注及标签,备注用来补充我和联系人的交集,这刚好弥补了看到昵称不知道这个人是谁的情况,标签可以快速的查找。这里标签如何来分类比较好呢?它跟时间记录、为知笔记的分类有什么联系呢?值得深思。
1.5忘记打卡,怎么办,添加日清单,听课写日志分为三个日清单任务,听课、实践、写日志打卡,今天尝试了一下这样做的好处是,将大任务分解成小任务,更容易完成。
2.今日实践中的亮点:
2.1听完课,把需要实践的都罗列下来,并添加到日清单里,放在今天的碎片时间来做,再做微信联系人备注的时候,还容易一些,记得认识的细节只要总结一下就好了,不记得的细节先放过,后续再补充,给微信联系人添加备注的时候,花费了不少时间?怎么来分类?分为哪些类别,最后统一设置为职业、家人、朋友、同学、精时力、拆书帮,添加完以后清爽多了,不同事→不同领悟→不同人,搜索起来快捷多了。
2.2需要实践的好多呀,先列张日清单,碎片时间就可以利用起来了,每次着急的时候,就对自己说,每天成长一点点。
3.我的疑问(周六答疑) :
暂无
4.其他想说的话(如有):
4.1打卡完,查看自己的微信收藏标签,吓自己一跳,标签好多种,只记得当时标签是为了好找,可问题是标记的太多了等于没有标记,彻底下定决心把无用的标签都删掉了,同时遇见自己固定思维,有点像亡羊补牢,生活中其他地方肯定也有,接下来就是找出来,拥抱它,优化它。
4.2晚11点到凌晨3点是睡眠最佳时期,为明天的精力做好准备,先去睡觉了。
网友评论